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自血穴位注射疗法是上世纪60年代广州中医药大学靳瑞教授最早在国内应用,是抽取患者自身静脉血混合适当药物,进行相应穴位的注射疗法,主要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荨麻疹、肩周炎、腰腿痛等疾病,并将该种疗法正式命名“经络注血(自血穴位注射)疗法”。我院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逐渐开展了自血穴位注射疗法,并将该技术不断发展成熟,尤其在治疗支气管哮喘方面临床上取得满意的疗效,通过不断总结临床实践经验以及开展相关临床及实验研究,自血穴位 注射疗法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的到一定程度的证实。本研究主要是使用简单、方便、廉价的哮喘管理工具—哮喘控制测试(ACT测试)用于自血穴位注射疗法治疗哮喘的临床管理,并进行初步的疗效评价。 目的: 主要了解ACT测试用于自血穴位注射疗法治疗中度慢性持续期哮喘患者的临床研究中的哮喘管理应用情况及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等哮喘专科门诊就诊,符合本研究入选标准的哮喘中度慢性持续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西药组(30例),治疗组采用自血穴位注射疗法联合西药治疗,抽取患者静脉血,行穴位注射,选穴分主穴和配穴两组,主穴包括背三针(肺俞、大杼、风门)和定喘等;配穴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脾虚加脾俞、足三里,肾虚加肾俞,痰多加丰隆,祛风加曲池等,主穴和配穴固定的组合成3个疗程。每个疗程行5次穴位注射,每次注射一对穴位,隔天一次,不同穴位交替进行注射,疗程间间隔10天,3个疗程共行15次穴位注射,同时配合西医基础治疗。西药组用常规西药:沙丁胺醇、氨茶碱、氯雷他定、孟鲁司特钠和舒利迭50ug/250ug,根据GINA2010年指南,按照阶梯治疗方案实施治疗。两组治疗处理期8周,随访4周,共12周观察时间;在12周观察期内,共进行4次ACT测试评分,入组当天为一测,第4周进行二测,第8周进行三测,第12周进行四测,分别记录4次ACT评分,ACT测试由哮喘患者在研究人员在场情况下当面完成。其中有52例(自血组28例,西药组24例)治疗前后均抽取静脉血检验外周血总IgE、嗜酸粒细胞计数、血清皮质醇。 结果: 1.治疗组与西药组治疗前在性别、年龄、病程、体重、身高等一般情况,治疗前ACT测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2例抽血检验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情况,治疗前血清总IgE、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血清皮质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治疗组组内治疗前后, ACT评分四测比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抽血检验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总IgE、嗜酸粒细胞计数、血清皮质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西药组组内治疗前后ACT评分四测比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抽血检验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总IgE、嗜酸粒细胞计数、血浆皮质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治疗组与西药组组间ACT第四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血穴注联合西药组与西药组组间治疗后抽血检验外周血总IgE、嗜酸粒细胞计数、血清皮质醇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第四次ACT测试,治疗组:未控制0例,部分控制24例(85.7%),完全控制4例(14.3%);西药组:未控制3例(10.4%),部分控制26例(89.6%),完全控制0例。两组组间良好控制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自血穴位注射联合西药治疗中度持续哮喘,对ACT评分的改善优于单用西药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