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塑造健全、理想的人格模式,是当下社会思想道德教育重要而艰巨的任务之一。社会转型期人们在精神文化领域内出现了各种矛盾和冲突,体现在人们身上便是其日益明显的人格危机。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催化下,当代的人格状况呈现出了迷茫、浮躁、极端等负面因素。如何在教育中加强对当代健全人格的塑造,便成为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尤其是先秦时期儒、道两家诸位大思想家的理想人格理论对于理想人格塑造意义重大。在这丰富多彩的人生哲学理论体系中,便蕴含着传统“方圆文化”。“方圆文化”是一种用来表征在历史流变过程中所不断累积起来的有关“方圆”含义和特征的文化结构类型。是一种“方圆兼济”、相辅相成,以不变应万变与以万变应万变相结合的文化特质。“方”强调的是静态、部分、规则、原则一面,“圆”强调的是动态、整体、圆满、灵活性的一面。“方”与“圆”是对立统一的,它引导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既要有对理想、原则和信念的坚持,不失正气、骨气和品德,同时又要学会中庸之道,灵活应变,以协调与外界环境的关系,减少阻力和矛盾。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论是儒家孔孟所追寻的“仁义”,或是道家老子强调的无为人生境界,亦或是荀子对于人的主观能动性超越自然的追求,他们的理论中,都同样的表现出方圆互容、互补的文化氛围;而涉及到具体的人生问题的解决中,在对于天命和人事关系或者说是人与自然界关系的处理、个体与群体关系的处理以及人与自身关系的处理中,都始终坚持用“方圆兼济”的思维方法来实现这些人生问题的完美解决。从而真正实现在和谐的人生状态中,追寻终极的人生理想,并在这一人生理想的鼓励与督导之下,解决一切人生问题。本论文主体由三大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从历史流变的角度对“方圆文化”进行系统的梳理,以期达到对“方圆文化”的具体特征、历史演变的全面认识。第二部分,首先是对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和荀子以及道家的老子和庄子各自的人格理论的梳理,在此基础上,将研究的视角进一步缩小至先秦儒道两家代表人物各自的理想人格理论中体现“方圆文化”特质的内容。第三部分,是对当代的人格呈现状态的一种现实分析,重点提出其人格状态中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矛盾;在此基础上提出先秦儒道“方圆文化”对当代理想人格塑造的价值所在。论文的结语部分主要是以批判的眼光客观的评价传统“方圆文化”的人格塑造价值,坚持在批判中继承“方圆文化”,实现先秦儒道“方圆文化”特质的理想人格理论的创造性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