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激素ABA调控木栓质生物合成的分子机制研究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mmy82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植物激素ABA调控木栓质生物合成的分子机制进行了研究。糖类、脂质、蛋白质及核酸代谢是植物的四大初生代谢,此外植物在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还进化出了次生代谢途径。苯丙烷类,生物碱类以及萜类物质代谢是植物主要的三大类次生代谢。苯丙烷类代谢是从苯丙氨酸到羟基肉桂酸(hydroxycinnamate)(或香豆酸)及其衍生物的合成途径,该途径可形成植保素、木质素及酚类化合物等次生物。此类物质的合成主要在细胞质内进行,特别是质体,最后运输并储存于液泡中。该物质合成以叶片为主,根茎中合成量仅占四分之一。苯丙烷类化合物(phenylpropanoids)或其衍生物是植物最常见的一种次生代谢产物,其在数十万种维管植物中都有广泛分布。苯丙烷类物质代谢通常以芳香族氨基酸为起始,而苯丙氨酸代谢途径中产生的代谢产物是苯丙烷代谢的主要物质,包括肉桂酸、香豆酸、咖啡酸、查尔酮以及黄酮类物质等,这些代谢产物在植物生长发育与对抗外界环境胁迫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逆境胁迫如干旱胁迫、盐胁迫、冷胁迫等在植物生长发育的整个过程中普遍存在。而外界环境影响植物次生代谢途径的具体机制即次生代谢与环境胁迫的关系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深入研究逆境胁迫同植物次生代谢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挖掘天然植物次生代谢物质尤其药用产物及香料等稀缺资源提供有利参考。木栓质是由脂肪族单体和芳香族单体偶联而成的二聚体化合物,是重要的苯丙烷代谢产物的衍生物。植物在多种逆境胁迫条件下均能使体内ABA含量升高。研究表明,ABA能够促进木栓质的生物合成。研究ABA促进木栓质生物合成的分子机制对于次生代谢研究具有重大生物学意义。ASFT基因突变后,木栓质的生物合成受到影响,多种成分含量均有所下降。本研究推断ABA可能是通过ASFT调节木栓质的生物合成。我们运用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多种研究手段与方法得到了以下结果:ABA增强了ASFT的组织表达;ABA增强了ASFT本身的转录;ABA对asft突变体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强于野生型。我们从还拟南芥根中提取了木栓质成分,现在正在对这些成分进行分析定量。这些结果表明,ABA可能是通过ASFT调控木栓质的生物合成的。
其他文献
从秦艽根、茎、叶中共分离出20种内生真菌。经初步筛选,得到5株可能产秦艽主要成分龙胆苦苷的菌株QJ2、QJ8、QJ12、QJ16和QJ18。进一步筛选发现,其中QJ18产龙胆苦苷能力较强,故以此作为供试菌株,对其做了以下的研究。对龙胆苦苷的薄层层析检测方法进行了筛选,发现用乙酸乙酯:甲醇:水(20:2:1)作为展开剂,用碘熏蒸显色是较为理想的检测条件。对QJ18菌株产生的龙胆苦苷的提取方法进行了选
本文以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为材料,通过PV曲线的测定,得到饱和渗透势(Ψsat)、质壁分离渗透势(Ψsat)、质壁分离时的相对含水量(RWCtlp)、质壁分离时的渗透水含量(ROWCtlp)、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本论文以茶条槭成熟种子为材料,通过外植体直接出芽和愈伤组织分化两种途径,建立了茶条槭的离体培养体系,并对愈伤组织中没食子酸代谢调控培养技术进行了研究,得到以下研究结果:1
省级立项课题:整合区域图书资源,搞活乡村阅读实践的研究(2017GHB2996)  摘要:新课程标准侧重于学生阅读能力的考察。《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初中生三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90万字.但我区农村中小学的图书室、阅览室基本上是摆设,内容陈旧,数量有限,适合学生阅读的图书严重不足.加强学校图书资源建设,整合本区域内各校图书,实行图书"大篷车"活动,搞活乡村
土壤碳库为地球表层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土壤有机碳的增加不仅有助于农业可持续的发展,而且对缓解温室气体增加和全球气候变化等也具有重要意义。土壤团聚体被认为是土壤结构稳定
禾谷类作物对于人类,尤其是亚洲大陆的居民来说是不可缺的重要食材。而胚乳作为谷类作物种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淀粉等等一系列人体必须的营养物质。因
“辽白21号”为中晚熟大白菜品种,生长期81d左右。亲本‘S7-1’和‘S7-2’为大白菜品种“青帮河头”和“天津青麻叶”分别经多代自交分离选育而成的高代自交不亲和系。该品种
本文以南林895杨为试验材料,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利用构建的可去除选择标记载体PX6-GFP和PX6-CpTI,开展杨树无选择标记遗传转化的研究,分析转化效率和选择标记基因去除效率,旨
摘要:新时期,我国提倡创新教育的大环境下,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还是在用传统的模式方法。笔者通过本文把地理传统教学方式与新课程标准下的创新教学方式进行对比探究,希望教师能更好的把握新课程理念,推进地理新课程创新教学,加快素质教育发展。  关键词:初中地理;传统;创新;教学模式  《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