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孤残儿童是中国弱势儿童群体中数量庞大且不可忽视的一个特殊群体。福利院照顾了符合福利院收养标准的孤残儿童,这些孩子的衣食住行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但对他们心理方面的关注还是较少,福利院孤残儿童安全感、归属感方面普遍缺失,自卑情绪明显、人际交往易受困扰、抗逆力不强。本文认为孤残儿童确实存有诸多困境,不能盲目寻找孤残儿童的优势,但孤残儿童与普通儿童一样,同样有被尊重、被接纳、被信任的需要以及自我提升的需要,社会有责任满足孤残儿童生理、心理、文化教育等方面的需要,保障他们人格权、受教育权等各项基本权利的实现。本文通过收集资料、访谈、量表测量了解了Z市孤残儿童的现状、评估了福利院孤残儿童的需要,确定了具体的方案目标。在实施过程中结合优势视角理论、生态系统理论、赋权理论,通过引导、鼓励、协助,激发孤残儿童的潜能。项目活动设计以效能感、乐观感、归属感为维度,共开展九次活动,通过达到每个阶段目标最后完成总目标。活动结束后,通过组员自评、量表前测后测对比、小组观察员评估、福利院工作人员的反馈的方式及时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反思了这次介入的成功之处和不足的地方。笔者基于在甘肃省Z市儿童福利院的实践经历,在小组活动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儿童期性格特点及孤残儿童的特殊性,设计富有趣味、紧贴主题、组员参与性高的小组活动,在活动中给组员充分选择权,挖掘小组成员优势,增强组员自信,提高他们独立面对困难的能力。通过开展九次活动,提升了参与儿童对抗逆力重要性的认知程度,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参与儿童的自信心、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当然这次小组介入也存在很多不足。经过总结和反思,笔者认为以小组工作方式提升孤残儿童抗逆力,可以有效提高孤残儿童人际交往能力、情绪管理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综合能力,同时可以提高福利院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要有效提升孤残儿童抗逆力,一定要重视孤残儿童的高层次需要,充分挖掘利用优势资源,提高福利院工作人员专业性,同时还是要形成“社区、福利院、学校”全面支持的外部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