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价18组抗菌药物组合对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体外抗菌效应;探究体外联合药敏试验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表现不同作用的分子机制。
方法:收集2009年10月-2010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临床检验中心细菌室分离的非重复鲍曼不动杆菌30株。经Vitek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鉴定为鲍曼不动杆菌。采用肉汤微量稀释法测定抗菌药物单药的MIC,将30株菌分为多重耐药组和少耐药组。应用纸片扩散法预判组合药物的效应,将可能出现作用的药物加入棋盘浓度设计中,采用棋盘肉汤微量稀释法测定联合用药的MIC,计算部分抑菌指数(FIC),判断药物组合的效应。采用时间杀菌曲线对出现协同/拮抗作用的菌株进行验证。抗菌药物组合出现协同/拮抗作用,选择相应菌株进行耐药机制筛查,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检测多重耐药菌可能存在的耐药机理,包括β-内酰胺酶基因(blaIMP,blaVIm,blaGIM,blaSHV,blaSIM,blaCTX-M,oxa-23)、外排泵基因(adeB,adeR,adeS)、氟喹诺酮耐药基因(qnrA,gyrA,parC)、氨基糖苷修饰酶基因(aphA6)、插入序列(ISAbal)、整合子(Intl15’,Intl13’),并与耐药表型对比。
结果:30株临床分离的非重复鲍曼不动杆菌,根据耐抗菌药物的种类分为多重耐药组和少耐药组,其中,多重耐药组定义为抗菌药物耐药种类大于5类(碳青霉烯类、头孢菌素类、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类、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粘菌素)且包括碳青霉烯类耐药;少耐药组为抗菌药物耐药种类少于5类。单药MIC显示多耐药组对于CLSI2010推荐和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碳青霉烯类、头孢菌素类、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类、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敏感率低,呈现多重耐药表型。尤其是对于氨基糖苷类耐药水平极高,试验设计最高浓度为1024ug/mL,实际MIC应大于此浓度。部分多耐药菌株表现对亚胺培南、头孢他啶、头孢吡肟高水平耐药(>128ug/mL),对于环丙沙星普遍高水平耐药,对于米诺环素敏感性较好(12/19)。对多粘菌素类、利福平以及替加环素等临床非常规用药保持较高敏感性。18组抗菌药物组合,多重耐药组内米诺环素+头孢吡肟、利福平+多粘菌素B、亚胺培南+庆大霉素协同作用比例大(分别为4/19,13/19,8/19);亚胺培南+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他啶+环丙沙星、氨苄西林/舒巴坦+庆大霉素相加作用比例大(分别为13/19,14/19,14/19);头孢他啶+环丙沙星,头孢他啶+左氧氟沙星,氨苄西林/舒巴坦+妥布霉素联合应用后使其中-药MIC降入敏感范围内(头孢他啶13株,头孢他啶13株,妥布霉素10株)。有五个药物组合,亚胺培南+庆大霉素、亚胺培南+环丙沙星、亚胺培南+氨苄西林/舒巴坦、亚胺培南+左氧氟沙星、亚胺培南+妥布霉素,每个组合对试验菌株均会出现协同和拮抗的矛盾作用。选择协同作用的N0.19和拮抗作用的No.21、No.26进行耐药基因扩增,β-内酰胺酶基因型有所差异但是不会引起表型差异,喹诺酮耐药基因、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Ⅰ类整合子、插入序列基因型均相同,不同的是N0.19扩增adeS(-),No.21和No.26扩增adeS(+)。
结论:对于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临床非常规用药组合中,利福平+多粘菌素B联用表现较大比例的体外协同作用,常用药物中,亚胺培南+庆大霉素表现较大比例的体外协同作用。多种耐药机制同时存在造成的多重耐药表型。当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存在adeS时,某些抗菌药物的应用可能会激活adeS,使外排泵表达或者过量表达,反而使进入细菌细胞内的药物被泵出,表现为拮抗作用。推测亚胺培南可能是这些药物中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