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黏土地基海上风机大直径单桩水平受荷特性与分析模型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wc45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力发展海上风电是实现我国“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对于海上风机而言,嵌入海床的基础直接关乎风机整机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是风电设计中最重要的一环。目前,在近海40 m以内的风电建设中,大直径单桩基础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基础形式。对于单桩基础的设计,首先要保证基础极限承载能够承受外部最为极端的荷载作用;其次要保证在风机25年服役期内,在风浪循环荷载作用下泥面处单桩累积变形不超过规范规定值;最后还要保证在往复的动力载荷作用下,风电结构不发生疲劳破坏。如此严苛的设计准则,再遇上我国风电场海域广泛分布的力学特性差的软黏土海床,给单桩设计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国内外众多学者围绕软黏土海床海上风机大直径单桩静力承载特性、循环累积变形响应和动力疲劳分析开展了大量研究,但仍存在不少问题。总结来看:在预测单桩静力承载特性方面,目前尚未有简单实用的分析模型能够充分考虑桩底额外抗力贡献、桩周土破坏模式和地基土体力学特性的影响,使其能够解决“桩径效应”问题,从而适用于不同地基土体中不同长径比单桩的静力分析;在单桩循环响应方面,尚未有研究系统揭示循环重固结效应对单桩循环位移累积、刚度衰减等规律的影响,更无相应分析模型能够预测单桩循环弱化和重固结强化这两方面特性,从而实现考虑孔压累积与消散的单桩循环响应预测;在海上风机整机动力疲劳分析方面,目前也尚无能精细化考虑桩土动力相互作用(包括桩土阻尼)且耦合外界风浪流-风机上部结构-智能控制的海上风机整机一体化分析模型,一体化分析下的单桩动力疲劳响应也有待准确评估。本文针对以上所提到的软黏土海床海上风机大直径单桩基础关键性科学问题,综合理论分析、离心机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等技术手段,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探索。具体内容与创新归纳如下:1.从桩周土破坏模式出发,提出了单桩静力分析的2类-弹簧概念模型:“py+M-θ”模型。模型能有效考虑桩底剪力、弯矩等额外土抗力贡献,解决了现有“桩径效应”的问题,使之能够同时适用于不同长径比的单桩分析。综合三维有限元分析、上限法分析和弹性分析法探究了p-y和M-θ弹簧响应,重点提出了基于地基土单元应力-应变关系的楔形区p-y曲线和M-θ曲线模型。该单桩模型仅需场址土单元应力-应变关系和土体强度分布作为输入,方便实用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到了不同场址和位置地基土体力学特性,增强了模型的广泛适用性。模型反分析结果通过与涵盖柔性、刚柔性和刚性桩的6组现场试验、7组离心机模型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该统一分析模型的预测能力。2.对于我国台风海域海上风机大直径单桩基础面临的循环重固结现象,针对两种典型桩径单桩(D=4 m和6 m)开展了一系列离心机模型试验,以探究循环重固结效应对软黏土海床大直径单桩基础循环受荷特性的影响。基于试验,系统地揭示了循环重固结效应下单桩荷载-位移响应、单桩峰值与残余位移累积、加卸载刚度演化、桩身峰值与自锁弯矩分布和循环p-y曲线响应等方面特性,同时也定量评估了循环重固结效应对典型海上风机自振频率和结构共振安全度的影响。3.延续所提出的“p-y+M-θ”框架,结合土单元三维应力-应变包络面,提出了基于土单元循环应力-应变关系的循环“p-y+M-θ”模型,以考虑单桩循环弱化效应。在该循环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土单元孔压包络面,基于临界状态土力学理论,实现模型中重固结效应的考虑。综合上述两部分,最终构建了既能够考虑循环弱化效应又能考虑重固结强化效应的单桩循环重固结分析模型,实现了全寿命周期单桩累积变形的预测。所提循环重固结模型预测结果通过与本文开展的离心机试验实测结果对比,验证了其预测能力。4.开展了广泛的三维有限元参数分析,建立了非线性桩土阻尼比模型,结合本文所提出的桩土反力曲线,构建了考虑非线性桩土阻尼的单桩“p-y+M-θ”实用动力分析模型;随后将该动力分析模型二次开发到了风机荷载计算软件FAST中,实现了桩土相互作用的精细化模拟,最终形成了具有气动水动求解、结构动力学求解、风机伺服控制和桩土动力相互作用求解的风机整机全耦合一体化分析模型。基于该模型,开展了广泛的计算分析,揭示了不同设计工况和不同桩土分析模型下风机载荷与基础结构动力响应规律,定量评价了桩土分析模型和桩土阻尼对海上风机大直径单桩疲劳寿命的影响。
其他文献
瓦斯压力异常是造成煤与瓦斯突出的重要因素之一,掌握采掘过程中煤层内部瓦斯压力变化规律对预防瓦斯动力灾害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煤层内部瓦斯压力主要通过钻孔获得,难以得到整个工作面的瓦斯压力分布。地震勘探作为非接触式探测手段,能够在不破坏地层的前提下对地层内部异常区域进行探测。油气勘探领域已经利用时移地震勘探技术实现了储层流体变化的监测,但是国内外利用该技术对煤层内部瓦斯进行监测的研究较少,原因之一是油
煤矿安全事故严重威胁矿工的生命安全和企业的经济效益,由矿工不安全行为导致的安全事故占全部安全事故的85%以上,研究矿工不安全行为识别方法对保障煤矿安全生产意义重大。随着矿山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矿工不安全行为识别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煤矿环境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当前的矿工不安全行为研究还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首先,矿工不安全行为存在环境敏感的问题,部分矿工行为判识需要深入分析行为与环境
随着煤矿开采深度不断增加,煤与瓦斯突出作为煤矿重大动力灾害之一呈现日益严重趋势,严重制约着煤矿安全生产。准确可靠的监测预警是有效防治煤与瓦斯突出发生的前提和关键。电磁辐射和声发射监测技术已较为广泛应用于煤岩动力灾害监测预警中。受到突出演化过程不确定性强和作业环境干扰因素复杂等因素的影响,突出监测过程中噪声信息滤除、有效信号识别及危险性准确预警是科技难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通过实验方法和现场监测方法
液态二氧化碳相变爆破致裂煤体增透技术具有无明火、无水污染等特点,在单一煤层强化瓦斯抽采过程中受到广泛地关注。该增透技术不仅可以改善单一煤层渗透率,提高瓦斯利用率,还可以达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目的。然而,目前关于液态二氧化碳相变致裂煤体技术研究主要关注爆破压力对应用效果的影响,很少考虑到液态二氧化碳相变爆破中的压力二次回弹现象,即沸腾液体扩展蒸气爆炸(BLEVE)效应,且初始爆破参数的设定对煤体断裂
视频图像已成为当今信息传播和呈现的主要载体,高分辨率图像以其具有更清晰的画质及更丰富的细节承载能力,为计算机视觉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尤其是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图像画面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图像空间分辨率的高低,决定着其能否在安防监控、智慧交通、医学成像、感知矿山等新场景下实现智能化、规模化应用的关键。近年来,生成对抗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深度学习方法日益兴起,具有生成逼真图像
移动群智感知是利用广大普通用户随身携带的移动智能终端作为基本感知单元,随时随地形成大规模的感知系统,从而完成复杂社会感知任务的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新型感知模式。显然,人的智慧和移动性为更多类型、更加广泛的感知覆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但是,人的感知能力差异和偏好也给感知任务的分配与执行带来了显著挑战。本文面向移动群智感知的四种实际应用场景,针对不同的任务分配需求,着力于构建问题的数学模型,并从提高算法
学位
交通检测器的优化布设问题是运筹学领域长期关注的问题。布设检测器是获取有用交通信息的一种有效手段,但布设成本最小化与获取信息最大化的博弈始终存在。因此,检测器在交通网络中的优化布局是近年来交通网络建模领域的研究热点。相对于其他交通信息来说,OD需求和旅行时间是交通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两个输入参数,为城市交通规划与管理提供了主要依据。然而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天气、高峰期、检测器故障等原因导致OD需求和旅行时
学位
采空区煤自燃产生的可燃气体改变了气体的爆炸极限,生成的热量在采空区内部积聚形成高温热源,气体的逸出以及热量的生成处于一种动态演化过程。采空区风险区域是O2场、可燃气体(CH4、CO、C2H4)场、温度场相互叠加耦合的结果,多场的动态演化造就了采空区风险区域的实时变化性,这一过程的认识对采空区热动力灾害监测预警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从采空区多孔介质特征和煤自燃气体逸出及温升规律入手,采用理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