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影子银行的多数资产来自于传统商业银行,但其募集和使用不受或较少受到监管部门的限制,因此灵活性较大。影子银行的快速扩张能够有效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有利于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难题。影子银行体系对我国正规金融体系起到补充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正规金融体系的不足。影子银行的创新能力较强,能为客户带来比传统商业银行存款更高的收益,但这对传统银行的存款业务形成挤压,进而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因此,影子银行对传统商业银行经营绩效以积极影响还是消极影响占主导,是否存在非线性的因果效应就成为学界一个重点关注的问题。有鉴于此,本文对我国影子银行影响上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主要按照以下步骤进行:首先,本文回顾和述评了国内外的现有研究,指出目前的研究局限;其次,本文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来展开研究。具体而言,本文按照定义界定与指标测算、理论机制与研究假设、实证分析的顺序进行研究,得到的结论可以归纳如下:第一,定义界定与指标测算。2013年国务办发布了《关于加强影子银行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即“107号文”),由此我国影子银行第一次获得了明确的定义。具体来说,中国影子银行是绝大部分依附于商业银行、存在监管缺陷的非银行信用中介体系,机构或产品普遍具有期限错配、信用错配、流动性风险转换等功能,且存在监管套利。藉由影子银行的定义,我们对其2007-2018年的规模进行了测算,结果发现,截止2018年底,我国影子银行规模已经达到45.69万亿,与2007年相比,影子银行规模增长了14.88倍,近十年以来,影子银行的规模增长率基本都在10%以上,增长速度非常快。第二,理论机制与研究假设。本文通过阐述我国影子银行对传统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影响的理论机制,可以归纳得到影子银行影响银行绩效的传导渠道,进而提出提供给实证分析检验的研究假设:(1)影子银行对传统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具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因此,可能在影子银行规模处在不同范围上呈现的正负效应不同,从而出现非线性的因果关系;(2)商业银行面对的影子银行规模越大,引起商业银行更加倾向于发行更多理财产品,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越大,就会导致商业银行经营愈加不稳定,经营绩效越差。因此,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应该会抑制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因果效应。第三,实证分析。本文利用16家上市商业银行2007-2018年的财务数据以及测算的影子银行规模数据,建立面板数据回归模型,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影子银行规模对传统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结果发现:(1)影子银行规模的一次项对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收益率有正的影响,回归系数为0.00177,反映影子银行规模升高,对银行的资产收益率有促进作用,但没有在统计上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这种积极效应得不到统计可靠性的支撑,说明影子银行对我国传统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的影响可能不是线性的;(2)当影子银行规模平方项引入到模型时,回归系数为-0.0401,在显著性水平为5%时通过检验,显著为负,影子银行一次项的回归系数为0.196,在显著性水平为10%时通过检验,显著为正,因此,我国商业银行资产收益率与影子银行规模之间应该存在着“倒U型”的关系,即表示存在一个拐点,当我国影子银行规模低于该拐点水平时,影子银行对我国商业银行资产收益率是积极的因果影响,而当其高于该拐点水平时,我国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资产收益率就显现出负向的因果效应,这个结果得到了各种稳健性检验的支持;(3)本文引入理财产品发行作为传导渠道,分析影子银行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结果发现,影子银行规模与理财产品只数的交叉相乘项的回归系数是-0.0776,与影子银行规模的一次项的回归系数符号相反,而影子银行规模平方项与理财产品发行只数交叉相乘项的回归系数为0.0104,与影子银行平方项的回归系数符号相反,并且都在显著性水平为1%时显著;因此,理财产品的发行作为传导机制,不仅抵消影子银行变量的一次项效应,也在抵消其二次项的“倒U型”非线性因果效应。最后,本文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1)将影子银行纳入征信体系,使我们对影子银行的规模有了一定的把控;(2)不断落实影子银行的监管政策,更有效的引导影子银行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好的服务;(3)商业银行应该进一步加强创新能力,加快转变经营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