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联调联试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 : 26次 | 上传用户:lwl45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是目前我国投资热点,在提高我国装备制造业、拉动地方经济,改善城市交通拥堵,提升城市形象等方面起到了巨大的推动和指导作用,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到2015年前后,我国建成和在建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将达到158条,到2020年前后,我国28个城市共有117条线路建成并投入运营,总长将超过7400多公里。目前正是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和运营高速发展期。城市轨道交通设备系统建设生命期分为设备初步设计、设备采购制造、设备安装、单系统调试、联调联试(综合联调、运营演练、可靠性测试)、试运行及试运营等阶段。其中联调联试的作用是检验各主要系统间的接口关系是否正确,运作是否协调,以及能力是否满足各种可能出现的设计预定情况和运营要求,并从整体上检验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作的可用性、稳定性和安全性。本论文主要研究了城市轨道交通联调联试的评价理论模型和关键技术,主要内容包括:(1)城市轨道交通联调联试国内外研究现状,从理论模型研究、技术发展方向、国外建设模式和应用等方面做了一定的分析,指出城市轨道交通联调联试目前热点研究的内容和方向。(2)首次提出城市轨道交通联调联试评价模型,针对城市轨道交通联调联试的效果评价,通过分析,将其主要影响因素划分为设备系统功能及性能实现率、联调联试管理制度实现率、外部干扰因素影响率、接口调试实现率和其他因素等五大类。考虑各种影响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建立了效果评价模型。采用平均值法、专家分析法和综合分析法确定模型中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的评估值,然后采用数理统计和加权的方法确定城市轨道交通联调联试效果评价的阈值,以此作为判断城市轨道交通联调联试效果(可接受或不可接受)的依据。该评价方法还可为高速铁路联调联试效果的评价提供参考。(3)对城市轨道交通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和分析,将城市轨道交通联调联试分成轨行区调试和车站区调试两个部分,对轨行区和车站区调试技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在研究城市轨道交通联调联试关键技术的同时,对高速铁路联调联试相关技术进行分析,借鉴部分检测技术作为城市轨道交通联调联试的补充,提出代表城市轨道交通联调联试发展方向的综合检测集成技术。(4)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演练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对运营演练的层级划分、模式定义和实际演练实施进行了划分、归纳和分析,为指导运营演练提供技术支持。通过试运营前的可靠性分析,提出了具体的测试方案。(5)以3条轨道交通线路联调联试的数据为依据,开展联调联试评价模型的实例研究,介绍了模型中各个权重和参数的具体算法,并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得出联调联试效果优劣的判定,并分析造成优劣情况的具体原因。算例具有一定的实用性,相关研究人员可参考计算。
其他文献
本文概述了赎刑制度在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的产生和发展,分析了赎刑制度的本质、作用和特点;指出赎刑制度是一种维护君主和贵族特权的司法制度,是加强对广大劳动人民统
膜分离技术是一种新型、高效的分离技术,因其分离效率高、无二次污染、能耗低等优点而备受关注。聚氯乙烯(PVC)作为第二大合成材料,具有廉价易得、化学稳定性好、耐微生物侵蚀等
截至2012年年底,中国大陆地区货币供应量M2总额以达到97.42万亿元,高居世界第一,接近全球货币供给总额的四分之一,此外年年剧增的货币供应量M2年增额,在2012年持续扩增,全球新增的
当前中国社会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日益突出,城乡规划在协调城乡空间发展过程中时常陷入角色冲突的境况。本文从历史社会学的视角出发力图揭示城乡规划角色演变的机制,回答城乡规
目的对铁棒锤非生物碱活性部位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并对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T细胞抑制作用的初步筛选,为寻找铁棒锤抗类风湿性关节炎药物的物质基础提供实验数据,为该药材抗
耐久性沥青路面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沥青路面最热门的研究内容,尽管许多国家都对耐久性沥青路面进行了广泛研究,也取得一定成果,但目前为止,如何设计耐久性沥青路面及确定结构参数上
L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改革开放以来,L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近些年,L县县委、县政府提出了“进位全省十强、建设中等城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
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组织学习则是创新的基础。许多企业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号召员工要持续学习并为员工安排各种培训,但学习效果不佳。组织是如何学习的,组织学习如何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应用益气活血类中药治疗的效果。方法 120例冠心病患者,根据用药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益气活
本文在对生物医药行业专利和专利技术转移状况进行了调研分析后,发现存在专利技术转移程度较低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产学研脱节中常见的现象,提出建立生物医药专利技术转移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