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和国家面向全球高等教育竞争,面向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其实现离不开高水平人才队伍的支撑。我国高校为达成这一目标,纷纷推进人才强校战略,投入巨大的人、财、物等资源积极参与全球人才竞争。作为高校人才人事核心机制的教师管理制度,成为众多高校开展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并不约而同地将建立健全教师聘任制作为改革的主要抓手。但任何重大的制度改革都伴随着阵痛,我国部分先行开展教师聘任制改革的高校在制度运行操作层面遇到较大的阻力:法律法规与制度配套问题、教育资源区域性发展差异问题、制度资源保障问题、制度自身合理科学问题及制度运行效率低下问题的暴露导致更深层次的改革陷入停滞。深思问题背后的内在逻辑关联,增强改革核心价值信念,找准制约制度运行效率提升关键点,探寻出适宜于我国现行高等教育发展的教师聘任制优化路径,迎接社会变革带来的人才争夺挑战成为改革应有之义。本文以高校教师聘任制为研究对象,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佐证的思路,在效率经济分析框架下,依照理论之基、内在之因、现实之问、优化之策的研究脉络尝试回答以下问题:(1)我国高校教师聘任制运行现状如何?运行效率为何不佳?(2)影响我国高校教师聘任制运行效率的关键因素有哪些?(3)如何对我国高校教师聘任制运行效率进行有效测量评估?(4)如何进一步优化我国高校教师聘任制发展路径?本文导论部分简要阐述高校教师聘任制改革的整体背景,并对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与研究意义进行梳理。理论基础部分对高校教师聘任制相关概念进行界定,通过文献综述探寻出国内外关于高校教师聘任制发展及运行效率的最新研究成果。制度现状部分对我国高校教师聘任制运行历程中制度对应的路径选择、功能定位、规律特征和影响要素进行论述。实证研究部分结合深度访谈、专家审议及文本分析等多种方法提出高校教师聘任制运行效率影响因素测度指标,构建并验证高校教师聘任制运行效率影响因素指标模型。采用DEMATEL方法对模型中政府、高校、教师及社会等利益相关者的众多因素进行定量分析,辨识出影响高校教师聘任制运行效率的关键因素。效率评价部分采用中国53所教育部直属高校2008-2017年的发展数据,结合BAM方法和Luenberger函数特点的DEA模型对我国高校教师聘任制运行效率进行测量评估。路径优化部分提出我国多元主体协同作用下高校教师聘任制优化路径。结论与展望部分展示出本文研究结论,并讨论研究存在的局限性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影响高校教师聘任制运行效率关键指标为:制度运行科学性、制度稳定性、制度合理性、组织认同、制度认知和管理服务人员能力及素质。二是投入因素是导致我国高校教师聘任制运行效率较低的主要原因,且高校教师聘任制运行效率在区域间存在一定差异,呈现自东到西的阶梯式分布,但中西部差异不大,它们之间的差异主要来源于投入无效率层面。三是在研究期间内,我国高校整体教师聘任制全要素运行效率为-0.36%,其中有53%的高校在教师聘任制运行过程中TFP值为负,数据直观反映出我国高校教师聘任制运行效率不足的现实状况,技术进步而非效率变化是导致高校教师聘任制全要素运行效率较慢下降的主要原因。但结合各高校教师聘任制T-1期至T+5期运行效率对比分析发现:TFP值近似于“W”形状的变化,而总趋势虚线出现明显持续上升,这表明我国高校教师聘任制运行效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基于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完善我国高校教师聘任制的优化路径:应充分发挥政府、高校、教师及社会多元利益相关者协作作用。从政策松绑、资源支撑、关系协调方面实现政府科学引导;从制度定位、制度保障、文化构建方面实现高校效率发展;从制度认同、协同成长、自我实现方面实现教师优质成长;从环境支持、思想引领、制度辐射方面实现社会和谐融合。本文创新之处在于:一是结合效率理论、机制设计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心理契约理论等多学科研究理论的视角与方法对高校教师聘任制这一复杂的有机体进行深入探究、展示全貌,为研究提供富足的理论依据与支撑。二是摒弃传统的理论阐释研究方式和思辨性研究路径,聚焦于聘任制运行效率视角,并细化于高校教师这一群体研究,以实证研究的方式拓展了制度效率的“理论版图”,也深化了对高校教师聘任制的认识与理解。三是创新研究方法,借助DEMATEL方法辨识出高校教师聘任制运行效率关键影响因素,并通过结合BAM测度方法和Luenberger函数特点的基于数学线性规划的DEA模型计算出高校教师聘任制运行无效率值及高校教师聘任制全要素运行效率。不足则在于:因高校教师聘任制的信息敏感性,所用数据在数量和及时性上仍存在一定短板;研究解释仅从宏观层面给予框架广泛建议,对不同类型高校分类评估测算尚有欠缺,导致本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未来研究将结合大量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文本的详实资料,扩大样本量进行研究;可具体考虑对不同类型高校进行对比研究和对标性研究,或是增加高校排名期望产出和教师离职非期望产出研究,夯实研究内容、提升研究实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