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皖西南地区在地理位置上十分特殊,处在长江中、下游的交接地段,是东、西、南、北文化交流、传播的中间地带。这个地区,自旧石器时期晚期起就留下了人类活动的痕迹。薛家岗文化的发现,更加展示了该地区丰富多彩的史前文化,也显示了独具特色的一面。进入夏、商时代,这个地区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桥梁作用,各种文化在这里碰撞、激荡,文化间交流频繁、联系密切。使得这一区域内的文化遗存异彩纷呈。但自身特点在不同时期亦十分鲜明,地方文化色彩浓厚。本文选择“皖西南地区夏商时期的考古学文化”作为论题,充分认识到皖西南地区,在夏商时期它的重要地位,剖析该区域内的古文化有利于了解当时的族属、民族关系、社会生活以及中原王朝和地方势力盛衰演变的历史命运。皖西南地区夏商时期的文化遗存分为遗迹、遗物两大部分。遗迹主要是房子居址和灰坑。房址处都有红烧土,柱洞残存。灰坑有圆形和椭圆形及不规则形,圆形坑壁经过加工,坑壁坚硬光滑,尺寸大小不一。文化遗物有石器、陶器、青铜器等。石器有:石斧、石锛、石凿、石镞等。青铜器有:铜削、凿、锥、镞、锸等。陶器是遗物中的大宗,也是本文分析研讨的主要对象。本文主体部分主要为:引言,大致描述了皖西南地区的地理地貌、考古发掘和研究成果回顾;第一章,介绍了目前调查发现分布在皖西南地区的诸多遗址。这类遗址大多座落在山间盆地的平畈或河流、湖泊的漫滩上,以皖河和大沙河水系两岸最为集中,依山傍水,大部分为高出地面的台地,有近圆形、方形和不规则形,其原貌大部分遗址已不可考,但大都分布在河床二级阶地上,地理位置基本相同,文化面貌基本一致。重点选择了怀宁跑马墩、怀宁百林山、潜山薛家岗、安庆张四墩等遗址。第二章,确定典型器物,进而对这些器物型式划分,着重对不同阶段的器物特点的把握。皖西南地区常见器形大体有:罐、豆、鬲、鼎、钵、斝、纺轮、盆等。纹饰以绳纹为最多,次为附加堆纹、弦纹。多夹砂红陶和黑陶,灰陶相对较少,泥质陶少见,制法以轮制和模制为主。它们分布范围广泛,数量较多,并且有自己清晰的演变轨迹,后文中进行了详细描述。第三章,依据器物的不同特点对文化遗存分为夏代晚期,商前期和商后期三期四段。夏代晚期发现遗存较少,仅以H25为代表。商时期遗存丰富,商前期以薛家岗遗址大部分探方的第③层、H31、H37、H35、H28、M152、H20、H17、K2、第六次发掘的⑨、⑧层,百林山H1、H2为等单位代表。商后期以跑马墩第⑤层、第⑥层、H2,薛家岗H38、H15等单位为代表。第四章,文化因素分析与文化性质判定。第一期属夏代晚期,是地方性文化遗存。第二期属商前期,是地方文化占主导地位,又吸收有中原和南方文化因素。第三期属商后期,是以地方性文化为主,同时又受到中原文化、南方文化的影响。第五章,文化族属蠡测。夏商时期,这里民族状况复杂,曾居住有淮夷、三苗族、于越、荆蛮、商人等。他们都为皖西南地区灿烂多姿的文化,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皖西南是安徽考古的一个重要区域,做好这里的夏商考古研究工作有利于丰富区域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