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特异性5-HT1受体激动剂Sumatriptan(舒马曲坦)为目前治疗偏头痛的首选药物。该药合成路线已在我国申请专利,为打破国外的专利垄断,尽早在我国引进此药,我们对其新的合成路线进行了研究与探索。专利保护的路线有两个关键:1) Fischer吲哚合成法;2) 3-位侧链胺基甲基化采用甲醛与胺基缩合,再还原的方法。新的合成路线必须避开以上两个关键,我们设计了两套合成方案,共八条路线,分别进行了试验与探讨。第一个方案:尝试以4-[4-(N-甲基-甲磺酰胺)-N-保护-苯胺基]-乙酰乙酸乙酯为底物经关环,酰胺交换,还原等步骤合成Sumatriptan;实验结果,关环前体合成顺利,但关环一步虽尝试用多种方法均未获成功。对关环反应中得到的副产物进行了结构鉴定。第二个方案:以2-[4-(N-甲基-甲磺酰胺)-N-甲磺酰苯胺基]-二乙醇缩乙醛为关键中间体,通过付-克反应合成5-(N-甲基-甲磺酰胺)-1H-吲哚,再通过格氏反应在其3-位引入2-二甲胺基乙基合成Sumatriptan。该路线完全有别于国外专利的方法。该路线基本走通,关键中间体2-[4-(N-甲基-甲磺酰胺)-N-甲磺酰苯胺基]-二乙醇缩乙醛合成方法成熟,收率稳定;但是关环及利用格氏反应进行烷基化两步的反应收率偏低,其工艺条件有待改进。在利用Reissert吲哚合成法合成5-(N-甲基-甲磺酰胺)-1H-吲哚的过程中,得到一副产物1-(N-甲基-磺酰胺)-2-羟基-(3-甲基-4-硝基)苯丙烯酸。在衍生化反应的基础上,利用核磁共振及计算机模拟最低能量构象方法,对该化合物的结构及其衍生物的双键构型进行了确证。论文此部分共涉及四十余个化合物的合成,其中三十个为首次合成。取代苯胺与溴代丙酮酸乙酯在丙酮中反应,生成了N-芳基-2-甲基-4-羧酸乙酯吡咯类化合物。经文献检索,确认其为合成此类吡咯类化合物的一个新方法。利用NMR技术,对此新反应的产物结构及对甲氧基苯胺的反应特殊性进行了研究与讨论。从机理分析,此法系Knorr吡咯合成法的新拓展。我们对参与该反应的几个底物的结构,电性以及溶剂,碱性去酸剂对该反应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考察:1.胺:ⅰ)4-位取代苯胺,考察了4-位取代基的电性影响;取代基电性影响反应的收率及反应产物结构。ⅱ)脂肪胺在此反应条件下未获得吡咯类产物。2.酮:对参与反应的酮进行了脂肪酮及芳香酮的考察。ⅰ)链状和环状脂肪酮均能顺利进行此类反应。环己酮反应产物脱氢后,可合成N-芳基取代的吲哚-3-羧酸酯;ⅱ)脂肪-芳香酮不能进行上述反应。3.α-溴代羰基化合物:溴代丙酮酸乙酯反应能顺利进行;而在相同条件下,溴代乙酰乙酸乙酯反应则得不到吡咯类化合物,仅得到链状的相应苯胺N-取代的衍生物。4.对应用非酮类反应的溶剂体系的可能性进行了考察,在某些亲核性溶剂中反应可以进行。5.对碱性酸清除剂的必要性进行了考察。结论是,除反应底物苯胺作为部分去酸剂外,还必需附加碱性去酸剂,否则降低反应收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