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及《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要求落实素质教育,提高国民地理素养,培养新世纪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地理教育改革要落实到地理课堂教学中,要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改变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自觉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地理教学的核心载体是地理教科书,传统的地理教科书以教师为中心、为教师的教而编制,缺少对学生的考虑。日益显现出其培养的人才缺乏个性和创造性。新课程背景下的地理教科书不仅要成为教师教的“教材”,更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学材”。也就是说,地理教科书不仅要“可教”,更要“可学”。当前,地理教科书体现更多的是教材性,学材性不足。所以笔者在“可教”的基础上,倡导“可学”。地理教科书的“可学性”是指吸引学生、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启迪学生智慧、促进学生发展的教材属性。其具体表现为理念的先进、内容的合理、栏目的有效、版式的精美、叙述方式科学等方面。本文总体上分为六个部分。第一,先就研究背景(国内外课程改革背景、地理教科书发展背景)、研究意义(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国内外研究现状做了深入的分析。然后对研究方案(目标、内容、关键问题、方法、技术路线、可行性分析、创新之处、进展和成果)进行了系统的规划。第二,再进一步界定地理教科书“可学性”的概念,剖析其理论基础。第三,分析其表现与意义。意义主要表现在改变师生的课堂角色、完善教师的教材观念、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充分认知地理教科书的“可学性”。第四,以人教版高中地理教科书为例对“可学性”进行现状分析,明确在编制方面的不足。例如学材观渗透不足、内容素材较为落后、编排结构趋于学科化。第五,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可学性”视角的高中地理教科书编写方法:控制教学内容难度、实现图文互补互证、深化教学活动的设计、贴近学生知识经验、改变教科书的表述方式、先行组织者策略、凸显人地关系主线、设计教科书使用的弹性。第六,将研究的结论进行梳理,并分析研究的不足,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