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50-70年代是我国水库大坝建成的高峰期,限于当时技术条件和管理水平低下,不仅水库大坝的工程质量差,而且缺乏有效应对洪水和地震等自然灾害的防控体系。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水库已经是超期服役,病险水库数量几乎超过一半,安全风险极大。近几年,洪水、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尤其是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对水库大坝等水利设施造成了严重的损坏和安全风险。自然灾害的突发性和不确定性加大了水库大坝安全管理的难度,也对水库大坝的应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工作要求,保障水库大坝工程设施安全已经不再仅仅是水库大坝安全应急管理的唯一理念。通过构建水库大坝应急管理机制、编制应急预案、评价应急准备能力、提高群众的自我减灾素质等来降低灾害造成水库大坝损坏的风险成为水库大坝安全应急管理的新思维。本文针对我国水库大坝应急管理工作程序不规范、组织机构不统一、应急保障系统不完善、水库工程管理体制不明晰等问题开展研究工作。首先,回顾国内外的应急管理理论发展历程,明确了应急管理应包括的几个阶段,即风险减缓、响应和灾后恢复;按照这几个阶段,分别梳理了国内外有关应急管理机制的研究,包括应急组织体系、应急预案体系、应急运行机制和应急保障机制;介绍了美国、加拿大和葡萄牙的先进水库大坝应急管理实践和经验,分析我国水库大坝的安全管理史,提出我国水库大坝安全应急管理的局限之处和存在的问题。其次,围绕应急管理机制应包括的几个方面,分别从应急管理运行机制、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和应急保障机制三个方面构建地震灾害下的水库应急管理机制。其中,建立了以日常管理、事前预警、接警、临时应急措施、应急响应和处置、恢复和重建为主要内容的应急运行机制流程;讨论了应急管理过程中的组织机构、法律保障以及应急联动系统;对物资、信息、设备设施、人力资源以及财政保障的主要内容进行了阐述。第三,参考城市地震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考虑到大型水库和中小型水库的差异,分别构建了大型水库和中小型水库的应急准备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借助VB和Matlab7.0运用G1法计算各指标权重,运用模糊评价方法进行综合评价;以四川省剑阁县杨家坝水库和赛金水库为例,运用上述方法对其应急准备能力进行了评价,并进行了相互比较。结果显示杨家坝水库在应急预案的详细性以及应急避险演练频率方面评分较低,防洪应急预案对其他类型灾害考虑不全,应急抢险方案不够详细,操作性不强,在水库工程设施安全方面得分几乎为零,泄水建筑不完善,工程质量差,病险处数多,对下游构成威胁大,在技术保障方面也有待进一步提高;赛金水库在工程设施安全、管理责任和通讯保障三个方面的得分为零,应急预案、技术保障方面得分也较低,综合应急准备能力比杨家坝水库低。最后,针对我国水库大坝应急管理工作问题的根源,并结合已经构建的水库应急管理机制和案例研究,分别从管理体制、预案体系、运行机制、法律法规建设以及建立试点五个方面对我国水库应急管理工作提出对策和建议。本论文的研究为我国水库大坝安全应急管理工作展现了全面、系统的思路,其中重视常态下水库大坝安全管理的思想应融入到我国水库大坝管理工作中,应急响应流程框架和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可应用到水库大坝的应急管理,应急准备能力评价是今后我国水库大坝应急管理需要加强的。论文成果亦可推广到其他灾害的应急管理,有效提高应急管理工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