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资本论》中马克思对于机器的论述是马克思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理论的一部分。我们对于其机器理论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马克思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理论,同时也对当代人工智能应用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于机器的论述主要集中在第十三章“机器与大工业”中。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对马克思的机器理论进行讨论。首先,第一部分对马克思机器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及其过程进行讨论,得出机器是第一次工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本论》中马克思对于机器的论述是马克思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理论的一部分。我们对于其机器理论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马克思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理论,同时也对当代人工智能应用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于机器的论述主要集中在第十三章“机器与大工业”中。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对马克思的机器理论进行讨论。首先,第一部分对马克思机器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及其过程进行讨论,得出机器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地产物,同时明确了马克思对于机器的研究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第二部分则是对马克思机器理论的主要内容进行讨论,主要分为马克思对机器定义、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机器资本主义应用的影响等三个部分进行讨论,机器在对人自身的肢体器官和体力进行替代后,被资本用于其增值的过程,导致妇女劳动和儿童劳动被纳入其中,工作日被延长,而在工厂法对工作日的限制之后,又加强了其劳动过程中的强度。同时,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促使资本主义工厂的建立,工人与机器的斗争加剧,工厂法得以建立。另外,机器的应用对于工场手工业、家庭劳动向现代工业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第三部分则是运用马克思对于机器的看法来对当代出现的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研究。人工智能技术主要是将人脑所具备的特殊的思维能力赋予给机器,因而它是在思维层面上对工人进行替代。人工智能对工人的全面替代使得工人的劳动时间减少,自由时间增多,这也就为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其他文献
以赛亚·伯林作为当代西方著名的自由主义思想家,他建立了独特的基于价值多元论的新的自由观,他对两种自由概念——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的区分和思考,打破了古典自由主义的理性主义传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对西方自由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自由主义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伯林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上,捍卫消极自由也就是个人自由,他把马克思的自由观简单地看作一种积极自由来加以批判,并将苏联在政治实践上的极权主义归结到马
根据部分当代激进左翼学者的判断,“财治”成为了现代国家赖以运行的基本原则,并将其开端定位于西方历史上的资产阶级革命。需要指出的是,财治并未在资产阶级革命之后就被视作为现代资产阶级国家中颠扑不破的真理,而是历史的表现为国家治理技术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特定原则。因而我们有必要对财治及其发展历程进行探究。 在《利维坦》与《比希摩斯》中,霍布斯分别从政治制度及宗教这两个领域出发,揭示出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政治是由共同的生活方式形成的公共关系和实践,它的核心要素是政制。政制的建立依赖于对人性的基本洞察,而其所展开的伦理空间又持续塑造着人的生成。 古代城邦拥有各自的共同生活理想,政制源于生活理想形成的自然秩序,不同政制塑造出不同的城邦人特质。近现代的政制理论,承袭自然法学说,由抽象出自我保存的平等个体相结合形成社会,然后建立政治关系。身份平等的底色是自利的人性论假设。现代政制陷入了“根植于自利”与“
兰登·温纳(Langdon Winner)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技术哲学家,他的代表性著作是《自主性技术——作为政治思想主题的失控技术》和《鲸与核反应堆——高技术时代的界限研究》,其中阐述的思想而受到政治学、哲学、甚至是自然科学等各领域学者广泛关注,并被认为是技术自主论的代表人物之一。本文主要通过对《自主性技术——作为政治思想主题的失控技术》的研究,分析其技术自主性思想产生的现实背景与理论背景,研究自主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为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日益丰富的物质财富,也为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提供了更为便捷高效的工具,但人类对物质享受的追求是无止境的。人类对大自然毫无节制的索取和破坏,加速了自然物质生态环境的恶化,同时还引发了人类精神生态失衡和社会生态危机等一系统社会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建和谐的生存环境已成为当前全世界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生活在战国时期的庄子被称为
无论人类发现与否,共情总是如影随形,默默地发生影响。在过去的历史长河中,它几经化身,有如休谟的同情说、利普斯的移情说以及当代心理学中的共情理论研究等,这些或许都不是它真相,但人们追逐它的踪迹,试图从中获取些许共同特征、规律,以求不断接近它本身。 共情作为不仅局限于人类的一项本能,甚至作为一种综合天赋,普遍现身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美学领域,学者通常通过其特定的生理、心理基础,从而探讨共情的审美
审美关系的确立离不开艺术主体对审美对象的关注、把握和加工。就审美活动的展开过程而言,审美变形既是一种不可避免的思维活动过程,也是人类艺术创作过程中十分重要且极富意味的表现手法,审美变形问题是现代美学理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审美的发生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审美变形的过程中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渗透着意识形态因素。笔者从意识形态、人类文化的角度来对审美变形做相关的理论整理和研究,主要探究审美变形与意识
英国当代美学家特里·伊格尔顿在《审美意识形态》一书中,将美学纳入意识形态领域,构建了一个以审美意识形态批评为主的理论体系。伊格尔顿在对审美意识形态的论述中,重点强调了审美的能动性。他将美学视为一种方法论,认为通过美学可以找到一条通往西方思想界中心问题的道路,从而弄清楚更多的社会、政治和伦理问题。波普艺术作为一种后现代主义艺术,形成于资本主义社会语境中,是商业社会的一种艺术表征。基于伊格尔顿审美意识
世界实在问题,作为哲学探讨的核心之一,自始以来都备受历代哲学家们的关注。尽管它在不同时期所呈现出来的形态各有差异,但是传统意义上,主要归结为实在论与观念论这两条主线。虽然康德以他的先验理论试图解决这一哲学丑闻,但仍旧无法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论证。一方面,它涉及到人类对经验世界的本质追问,而与日常事物勾连在一起。另一方面,它作为具有哲学的超越品质,与世界本源存在互为表里。无论传统哲学对它进行怎样缜密地
随着当代中国社会消费比重日益增长,人们的消费需求日趋多样化,消费主义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在西方,有关于消费主义的研究在上世纪中叶便已经展开,其中包括有法兰克福学派、鲍德里亚、布尔迪厄、鲍曼等哲学家和社会思想家,他们分析了隐藏在消费主义背后的权力和资本的因素,指出了消费并不单纯是满足需求的购物行为,而是区分阶层区分以及划分地位差异的重要指标。在他们对消费的分析中已经提到权力其中所起到的作用,但是由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