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的“厌女症”研究

来源 :汕头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浒传》是一部以男性为主要角色的中国古典小说,同时,小说里的女性角色却一直是学界讨论的热点。其中对女性形象的分类及对小说里女性观的探讨尤为热烈。“厌女症”作为女性主义研究的一个视角,向来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但关于《水浒传》里“厌女症”的现象,学界更多的是在讨论男性英雄角色的过程中加入“厌女症”现象予以点缀。本文对“厌女症”及其与文学的关系进行了简要的梳理,从《水浒传》里传达了“厌女症”这一观念出发,对《水浒传》里的“厌女症”进行探究。《水浒传》里的女性形象基本上是被进行异化与轻视的,她们有着长相无美感、地位卑微、心灵被丑化等特点,这些特点也为小说里的相关情节的男性形象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同时,小说里的男性也被以“禁忌女色”的不成文规定禁锢着,“不好色”是一个男性能够成为梁山英雄的基础,因此便产生了男性形象的种种“厌女”行为,充斥着他们对女性的抗拒与排斥,甚至有暴力杀戮的情况。本文从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和《水浒传》里的厌女现象这两方面,阐释了《水浒传》“厌女症”的深度症候。此外,本文还从小说内容和社会因素两方面探讨了《水浒传》里“厌女症”书写的历史文化动因。梁山好汉作为一个共同群体,生存的本能和集体的利益远重于其他。这是男性角色排斥女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外,小说里的女性角色大部分并不是安分守己的,容易招致祸患,这也是男性产生“厌女”心理的因素之一。同时,传统的女性观对小说创作的影响,给予了《水浒传》里的“厌女症”现象的存在一个合理的解释,“男尊女卑”“红颜祸水”等传统观念在《水浒传》中再次得到宣扬。
其他文献
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深刻的联系:他不仅进行了大量抄古碑、校古书等实际工作,而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寻着“中国的脊梁”。章太炎对鲁迅如何处理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鲁迅研究和章太炎研究之间的交流互通并不充分。因此,本文尝试以《故事新编》为切入点,探析鲁迅对章太炎诸子学思想的继承和超越,希望能够在研究领域内可以起到一定的填补空白的作用。
  绪论部分首先概述近代诸子学的兴起及其意义,并将儒学还原到与先秦其他学说相平等的地位。再从章太炎的“战斗的精神”和“文学复古论”两个角度论及
《佛说观佛三昧海经》是敦煌诸多写本佛经中的一部。无论是从语言学,还是从文献学的角度出发,它都具有不可忽视的研究价值。本文共五章,分别从写卷叙录、残卷缀合、俗字及异文整理、疑难词语考释等立足点对该写本佛经进行较为系统的观察研究。
  第一章绪论,介绍了敦煌本《佛说观佛三昧海经》的概况及研究现状。
  第二章叙录,对敦煌写本文献中现存的43件《佛说观佛三昧海经》一一进行客观描写,内容主要包括每个写卷的收藏机构、残缺程度、行款、书法、起止、题记内容、定名、对应《大正藏》的页码等。
  第三章残
维克多·雨果和让·保罗·萨特是法国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道主义作家。二者通过小说呈现出不同时代人物的生存状态,并且在再现人物生存境况的同时,富含深刻的人道主义的思考。在以二者为主要代表的法国人道主义思想的发展过程中,萨特在继承雨果传统式人道主义的基础上,又结合时代背景和自身思考,极大地丰富了解放人、发展人的现代人道主义。因此,本文主要从雨果与萨特小说中所体现的人道主义思想为切入点,整体从三个部分进行比较研究:第一部分主要根据雨果和萨特小说中对人的“尊严、平等和完整”的共同关注,分析雨果和萨特小说中体现
1向日葵生长需求  第一,对温度的需求。向日葵对温度变化的敏感度较高,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其生长速度的变化,一般情况下,出苗阶段的向日葵最佳生长温度为5℃,抽芽阶段的向日葵最佳生长温度为7℃,开花授粉阶段的向日葵最佳生长温度为20~26℃。第二,对水分的需求。一般情况下,向日葵需水量较少,但在生长过程中仍然离不开水分,需根据向日葵生长速度、本地气温变化等供应充足的水分,确保向日葵顺利结实。第三,
期刊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戏剧理论家如格洛托夫斯基、布莱希特、彼得·布鲁克等的翻译著作传入中国,林兆华、牟森、孟京辉等人开始在西方戏剧理论家的影响下对戏剧作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使之与传统戏剧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美学特色,其中最为鲜明的特色就是戏剧中心的消解。本文将选取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先锋剧坛上最活跃的剧作家孟京辉所导演的戏剧作品进行探究,充分探讨戏剧中心消解的情况。
  本文第一章探讨戏剧中心的消解进程。首先阐述戏剧美学从中心论到反中心论的演变过程,从一开始对剧本、语言逻辑和人文价值的关注,
玉米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农业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当前,玉米种植面积与产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云南省南华县玉米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量的45%以上,但因为其基础设施问题导致玉米生产效益相对较低,因此,可以运用玉米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减少对地表进行覆盖和微地形的改造,属于一种新型的农田耕作技术。 1玉米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概述  1.1玉米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内涵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确保玉米产量
期刊
潮州歌册是一种流行于广东潮汕地区的民间说唱艺术。它的文本部分(TeochewKoa-chhehBooklets)可以视作一类民间通俗文学,目前发现约有200种,绝大部分改编自主流小说、戏曲、历史演义等,约有10部(占比5%)取材于潮州本地的历史、民间传说、民间故事。这部分被命名为“非改编系”潮州歌册是原创性较强的潮州歌册。
  作为一种文献史料或文学艺术也好,作为一种说唱艺术也罢,它都或多或少在改编、创作的过程中渗入了明清时期潮州地方的民间生活方式、以及民间思维方式,这些都值得关注和思考。从1940
1森林培育技术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要点  森林培育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技术,结合中国林业发展现状而言,要重视准备工作。例如做好宣传工作,使得森林培育技术能够得到推广与普及,还要借助媒体或互联网等渠道进一步推广森林培育技术,营造良好的森林培育技术应用氛围。  林业部门除了提高自身培育技术水平外,还要向当地民众科普技术知识。除此之外,林业员工的职业素养也很关键,只有具备职业素养,才能约束自身行为,使得工
期刊
养客活动是春秋战国时期兴起的一种社会风尚。自先秦到两汉,乃至南北朝时期,门客与主人这一社会关系都能从微观层面反映出所处时代的变革与趋势。《史记》当中记载了四十多位养客主人以及七十多位性格迥异的门客,司马迁用独特的眼光,细腻的手法,感性的笔触,塑造出了这些跃然纸上的人物形象,描绘出他们在所处历史大背景下的生存状况与命运抉择。
  本文将从《史记》文本出发,探究其中的门客与主人形象特点。具体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集中探讨其中的门客,先是从概念入手为门客界定范围,再探讨门客所发挥的主要作用,例如进谏、游说、
“语言转向”1是20世纪发生在人文社科领域的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事件之一,它是西方哲学从自身的古代本体论传统、近代的认识论传统转向到现代的语言本体论。其主流分支大致有三,分别是:分析哲学、现象学-解释学和现代语言学。在不约而同之下,它们共同走向了语言的现代转向,开启了人类向语言“巴别塔”的艰深努力。
  作为现象学-解释学一支的集大成者海德格尔(以下简称海氏),尽管其一生始终走在探寻存在问题的路途之中,但“语言与存在”却是他思想的主题之一,这是他前后期思想一以贯之的引线。海氏通过存在论差异,彻底区分了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