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形似和神似翻译理论作为理论框架对Hamlet的两个中文译本(朱生豪的译本和卞之琳的译本)进行分析,以考察在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时应当重神似还是重形似。
早在20世纪初,中国翻译界将艺术创作领域内得“形似”“神似”借来,作为处理译文的两种方法。20世纪60年代,傅雷提出了“重神似不重形似”的翻译主张,并为翻译界所普遍接受。此后,“神似论”一直影响着中国翻译的研究和实践,成为我国翻译理论体系中独树一帜的翻译标准,并标志着中国翻译理论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虽然朱生豪翻译Hamlet时“神似论”这一翻译理论还未成为主导的翻译理论,但是他用于指导其翻译的理论却正是神似论。而另一个译者卞之琳则主张译文必须首先忠实于原文的形式,从而忠实地传达原文的内容。本文从形式、语言、文化因素、修辞等方面对两个译本进行了比较分析,验证了神似和形似的适用性,但同时发现,在文学翻译中,只有灵活把握形似和神似的运用,把形似和神似结合起来,才能更加如实的传达原作,同时丰富本国语言文化。
本文分为五章:
第一章是简介,叙述莎士比亚的成就以及Hamlet的内容和价值,并简单回顾了Hamlet在中国的译介情况,对本文所选的两个译本和译者作了简单的介绍。
第二章是文献综述,介绍形和神的概念以及神似和形似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章介绍了朱生豪和卞之琳的译介情况和成就,并对他们在翻译过程中用所用的翻译思想作以介绍。
第四章从形式、语言、风味、文化因素修辞等方面的相似,对两个译文进行对比分析。
第五章是结论:现代翻译,特别是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要灵活把握形似和神似的尺度,尽量做到形神皆似,以期更好的传达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