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豆/玉米间作促进生物固氮的机制和应用研究

来源 :中国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123123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豆科/非豆科间作是分布最广的间作形式。其间作优势主要来自于豆科作物生物固氮能力。关于间作的生物固氮,目前的主要结论为:间作提高了豆科作物的固氮效率(固氮量占豆科作物植株总氮的比例,简称固氮比例),但由于间作抑制了豆科作物生长,最终降低了豆科作物的固氮量。本小组观察到蚕豆在蚕豆/玉米间作体系中大幅度增产。本研究在此基础上,采用15N自然丰度法,通过对比豆科受抑制的间作、豆科受促进的间作和单作豆科作物的生物固氮,深入探讨了间作豆科作物促进生物固氮的机制。在观察到地上部库强是决定间作豆科作物生物固氮量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蚕豆地上部库强变化的原因、对种间竞争的敏感性和及对干物质分配的影响。本研究对间作改变豆科作物结瘤的根际过程,及根系相互作用时豆科作物干物质优化分配进行了探讨。最后,本研究还利用间作豆科作物生物固氮的研究结果对豆科/非豆科间作体系的氮肥管理进行了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 (1)与单作相比,蚕豆在蚕豆/小麦间作体系中减产32%,尽管蚕豆固氮比例比单作高21%,但由于总氮累积量下降35%,最终间作蚕豆的固氮量比单作低25%,这与以往的结论一致;与此形成对比,本研究发现,蚕豆在蚕豆/玉米间作体系中增产76%,蚕豆的固氮比例与单作没有显著差异,但由于总氮累积量增加了62%,最终固氮量比单作增加95%。 (2)蚕豆的生物固氮量与其生物量、籽粒产量和总氮累积量的相关性都达极显著水平(P<0.0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82、0.86和0.84,而与固氮比例的相关系数为0.53,显著水平也仅为P=0.02,与吸氮量没有显著相关关系,说明间作蚕豆的固氮量受氮竞争的影响,但起决定作用的却是生物量、籽粒产量和总氮累积量,即相对于生物固氮的地上部库强。 (3)本研究中,白云和景滩试验点的蚕豆在蚕豆/玉米、蚕豆单作和蚕豆/小麦三种种植体系中株高、每株分枝数、每枝荚数、每荚粒数和粒重的平均变化幅度分别为11.9%、73.6%、35.3%、9.3%和8.1%;分枝数和每枝荚数与蚕豆生物量和籽粒产量的相关系数均在0.76以上,远高于其它形态特征,说明蚕豆地上部库强的变化主要源于分枝数和每枝荚数的变化;分枝数和每枝荚数随竞争强度的变化系数平均分别为1.19和0.48,远高于其他形态特征,说明蚕豆分枝数和每枝荚数对竞争的敏感性最大;在蚕豆受促进的间作体系中,分配到籽粒中的干物质增加了10%;间作体系中,蚕豆籽粒干物质随秸秆干物质增加的系数在蚕豆/玉米间作体系中为0.65,在蚕豆/小麦中为0.77,而在蚕豆单作中为0.37,蚕豆籽粒干物质随秸秆干物质增加的速度大于单作。这些结果对选择合适的蚕豆品种和间作优势的解释等方面具有较大的意义。 (4)根际过程是影响间作蚕豆结瘤的主要途径,包括:1)、间作通过降低根际硝态氮浓度促进蚕豆结瘤——与玉米间作时的根际硝态氮浓度仅为蚕豆单作的1/10,根瘤数比单作高19.5%、单瘤重比单作高53.8%和根瘤干物质比单作高81.6%;2)、间作可以通过影响根瘤菌侵染方式影响蚕豆结瘤——水培条件下玉米根分泌物使根瘤菌对蚕豆的细胞间侵染方式的数量从每株61下降到每株12。 (5)在发生根系相互作用时,根瘤与豆科作物的其它器官表现出干物质的优化分配规律,主要的证据有:a)、与玉米根系相互作用使蚕豆根冠比降低21%,瘤/根比升高了1.53倍,单瘤重增加1.7倍;b)、种内竞争时,根冠比增加44.7%的豌豆其根瘤生长不变;根冠比不变的大豆其单瘤重增加27%;c)、蚕豆、豌豆和大豆对单瘤重(或功能)的干物质分配都优于形成新的根瘤。另外,根瘤干物质的优化分配规律存在物种特异性。 (6)本研究中,以蚕豆的生物固氮量为参考的蚕豆/玉米间作的氮肥推荐量对间作蚕豆为60kg·hm-2,对玉米为240kg·hm-2,对蚕豆/玉米间作系统为180kg·hm-2,比传统施氮量减少氮肥用量50%,但维持了蚕豆/玉米的系统生产力,并提高了经济效益,说明本氮肥推荐量在试验当地是可行的。
其他文献
文章以CSSCI数据库中2000年—2019年的658篇高校党建研究文献为数据基础,在CiteSpace软件的辅助下,对我国高校党建研究现状与前沿热点进行了可视化分析.结果 显示:一是发文历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和社会经济快速增长,城市用地迅速扩张,占用了大量耕地资源,使得耕地的保护问题日益艰难,威胁着农副产品用地的安全。本项研究的宗旨在于探索如何平衡
在二十一世纪这个高速发展的新时代,信息技术作为发展先锋,让人们的世界、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教育领域,信息技术也得到了深入的渗透,小学数学中出现了几何画板来辅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和思维性较强的学科,要求学生除了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还需要有开放的数学建构思维,因此,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逐渐成为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根本要求
算法、算理是学习数学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数学学科素养的重要内容.初中数学要着重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空间想象、逻辑思维与数学表达能力,算理不清,概念混沌,必然导致算法
水分和土壤养分是制约我国旱地小麦增产的主要因素,选择合适的栽培模式、灌水时期和氮肥用量是提高小麦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关键。本文通过大田实验,研究了秸秆覆盖栽培不同时期灌水和不同施氮量对冬小麦产量、养分吸收、土壤水分变化和硝态氮在土壤中残留的影响。取得的主要结论有:(1)不论秸秆覆盖与否,拔节期补充灌水对小麦籽粒产量和生物学产量均具有重要的作用,灌浆期灌水时,秸秆覆盖有利于提高冬小麦产量。无论覆盖与否,
游戏化教学作为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中的典型代表,做好对其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策略探究,能够有效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水平.笔者结合实践教学经验,在文中对游戏化教学策略在初中
根据现实状况来看,学生在小学阶段的状态大多是接受知识的程度要大于反馈知识的程度,综合这一特点来看,学生在小学阶段更应该积极培养思维能力,保证自身发展平衡,相对于其他
期刊
在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关于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的研究非常多,都是从不同视角对学生学习的情况进行分析,了解ICT在小学数学中的教学价值,对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土壤有机碳是土壤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土壤有机碳含量影响土壤理化性质和肥力特征,其被认为是评价土壤质量的决定性因子;土壤酶同样也是土壤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是土壤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