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基本治愈后远视性弱视眼与视力正常儿童非弱视眼多焦视觉诱发电位之间的差异,及基本治愈的远视性弱视眼经过不同治疗时间后的多焦视觉诱发电位的特征性变化,为多焦视觉诱发电位成为弱视基本治愈的客观检测标准搜集初步的数据,进而探讨远视性弱视发病机制。方法:采用德国Roland公司的RETIscan多焦多功能视觉电生理仪对69例经过正规弱视治疗后达到基本治愈的远视性弱视进行mfVEP检测,与30例正常对照组的mfVEP检测结果进行比较。以N1-P1振幅反应密度及P1潜伏期为分析指标,对达到基本治愈标准的远视性弱视患者及其经过不同治疗时间后的mfVEP和正常对照组在视网膜不同区域内进行对比研究。结果:1、达到基本治愈的远视性弱视各组与正常对照组mfVEP进行比较:达到基本治愈的远视性弱视轻度组mfVEP的N1-P1振幅反应密度及P1潜伏期在六个离心度内与正常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达到基本治愈的远视性弱视中度组mfVEP的N1-P1振幅反应密度在第一环内下降,P1潜伏期在第一环内延长,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达到基本治愈的远视性弱视重度组mfVEP其N1-P1振幅反应密度在第一环内下降,P1潜伏期在第一环、第二环内延长,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两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达到基本治愈的远视性弱视轻、中、重各组的上下半侧视网膜、鼻颞侧视网膜mfVEP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刚达到基本治愈的远视性弱视各组经过不同治疗期后的mfVEP之间进行比较:刚达到基本治愈的远视性弱视轻度组、经过继续弱视治疗一个月后及继续弱视治疗六个月后的mfVEP六个离心度内的N1-P1振幅反应密度及P1潜伏期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刚达到基本治愈的远视性弱视中度组与继续弱视治疗一个月后mfVEP六个离心度内的N1-P1振幅反应密度及P1潜伏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弱视治疗六个月后mfVEP在第一环内N1-P1振幅反应密度上升,与刚达到基本治愈时的mfVEP相比,两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但第一环内P1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刚达到基本治愈的远视性弱视重度组和继续弱视治疗一个月后mfVEP在六个离心度内的N1-P1振幅反应密度及P1潜伏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弱视治疗六个月后远视性弱视重度组的mfVEP N1-P1振幅反应密度在第一环内上升,与刚达到基本治愈时的相比,两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但P1潜伏期在第一、二环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达到基本治愈的远视性弱视轻度组患者受损的视觉传导通路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2达到基本治愈的远视性弱视中、重度组患者的受损的视觉传导通路尚未完全恢复至正常水平。3.随着弱视治疗期的延长,达到基本治愈的远视性弱视中、重度组患者的视觉传导通路损害情况得以改善,但振幅反应密度及潜伏期恢复不平行,振幅反应密度改变早于潜伏期的改变。4.远视性弱视发生的原因主要是视皮质中枢出现损害,可能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也有异常,尤其是负责空间分辨的X型细胞受损明显。5.mfVEP是一种弱视儿童视功能的客观检测手段,可为弱视的治疗效果和预后判断提供客观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