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有企业OFDI、资源错配与技术创新

来源 :中央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lson9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有企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既是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OFDI)的骨干力量,也是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中坚力量。国有企业无论是进行OFDI还是积累创新资源、形成创新成果,都需要各种要素资源,要素资源的配置效率在国有企业通过OFDI实现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中国资源配置效率问题一直是众多学者讨论的焦点,资源错配显然不利于国有企业实现创新资源的有效配置,成为制约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原因。因此本文针对中国国有企业OFDI、资源错配和技术创新的相关问题,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和论证,以期得到具有说服力的研究结论,进而提出对策建议。围绕研究主题,在理论研究层面,本文针对中国国有企业OFDI技术创新效应的结果和机制,OFDI对资源错配的影响和资源错配如何作用于企业OFDI技术创新等问题,梳理了相关文献,整理了OFDI、资源配置效率和企业创新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为进一步探索研究资源错配影响国有企业OFDI技术创新效应的结果及其机制提供理论支持。本文重点回答了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中国国有企业OFDI在技术创新中发挥什么作用?本文利用1999-2013年企业层面数据,考察中国国有企业OFDI对其技术创新的影响,并采用多种方法检验回归结果的稳健性,得到稳健可信的研究结论。第二,资源错配是否影响中国国有企业OFDI的技术创新效应?本文基于OFDI影响技术创新的传导机理,以及OFDI与资源错配等相关研究,从企业层面对其结果进行了实证检验。全文共分为八章:第一章为导论。主要阐述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的价值及意义,论文的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以及可能的创新之处。第二章为文献综述。对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总结,包括国有企业OFDI与技术创新、OFDI与资源错配、资源错配与技术创新等方面的研究。重点探究国有企业OFDI、资源错配与技术创新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为本文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关于中国OFDI技术创新效应的研究,无论是从理论分析层面还是实证分析层面,基本上都是着重采用定性方法分析影响的结果,关于资源错配影响OFDI技术创新效应的传导机理的系统性分析文献不足,这一方面的实证研究前景十分开阔。第三章为理论基础。本章主要从OFDI技术创新效应的传导机理、OFDI影响资源错配、资源错配影响中国国有企业OFDI技术创新效应三个部分进行系统阐述,并构建本文的理论框架。首先,本文对企业OFDI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传导机理进行梳理;其次,阐释OFDI影响资源错配的机理;最后,探讨资源错配影响中国国有企业OFDI技术创新效应的传导机理,将资源错配纳入到OFDI影响技术创新的分析中,构建研究资源错配影响OFDI技术创新效应的作用机制的分析框架。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两个基本假设:一是中国国有企业OFDI影响其技术创新能力;二是中国国有企业OFDI通过影响资源错配促进其技术创新能力。第四章为现状分析。主要对中国国有企业OFDI、科技创新的现状进行总结分析,就中国国有企业OFDI取得的主要成效、现存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外部壁垒进行了讨论,并就中国国有企业科技创新的基本情况和制约企业创新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剖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国有企业面临的资源错配问题以深入本文主题。第五章为数据说明与变量统计描述。本文所使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商务部《境外投资企业(机构)名录》和企业专利数据库,将上述三个数据库进行合并处理并筛选国有企业样本,作为实证研究的数据基础。对创新、资源错配、OFDI的衡量指标进行说明,简述主要变量的统计性质。第六章为国有企业OFDI技术创新效应的实证研究。本文使用专利申请数来测量企业技术创新,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考察了中国国有企业OFDI的技术创新效应。采用PSM-DID方法以及因变量替换、细分专利类型、将样本年份分段、将自变量替换为OFDI深度和广度等多种方法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并进一步采用上市公司数据和科技部创新企业数据进行了独立样本检验。第七章为资源错配影响国有企业OFDI技术创新效应的机制检验。本文借鉴Bartelsman等(2013),选用OP协方差(OPcov)来刻画资源配置效率,从资源错配视角对中国国有企业OFDI的技术创新效应进行了机制检验。同时借鉴孙浦阳等(2013)的做法,采用行业内生产率分布的标准差、不同分位数差来度量行业内企业间的资源错配程度。在实证检验资源错配对中国国有企业OFDI技术创新效应影响的同时,进一步从企业OFDI目的国、资本密集度、规模大小、生产率以及文化距离异质性等方面,细致考察了中国国有企业OFDI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第八章为结论、建议与研究展望。结合上述理论和实证研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并对下一步研究进行了展望。本文在对相关主题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创新之处:第一,在研究视角方面,本文借鉴企业OFDI技术创新效应的相关研究,从两个方面进行拓展。首先,从企业微观层面深入研究了中国国有企业OFDI技术创新效应的传导机理。随着中国国有企业“走出去”的规模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关于国有企业OFDI对其技术创新能力的作用结果和实现路径越来越受到关注。现有研究大多采用理论阐述的方式论证企业OFDI对技术创新能力的作用,少有文献对国有企业相关问题进行实证检验。本文以中国国有企业作为样本数据,实证检验了国有企业OFDI技术创新效应的传导机理,并进行了一系列检验以得到稳健可信的研究结论。其次,现有关于企业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研究较少考虑资源错配在其中可能产生的影响,本文在研究国有企业OFDI影响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将资源错配纳入国有企业OFDI技术创新效应的分析框架,创新性地实证检验了国有企业通过改善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其创新能力这一机制。第二,在理论研究方面,本文在Romer(1990a,1990b)的内生技术进步模型基础上,构建了研究OFDI技术创新效应的分析框架,并且从研发型劳动力和研发资本溢出两个方面,论证了OFDI技术创新效应的传导机理。同时以此为基础,深入分析了资源错配影响OFDI技术创新效应的作用机制。第三,在研究方法方面,本文采用PSM-DID方法有效解决了中国国有企业OFDI技术创新效应的实证研究中可能的内生性问题,并进行了一系列检验,得到了稳健可信的研究结论,提高了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和可信度。在实证检验中国国有企业OFDI技术创新效应的传导机理时,利用中介效应模型验证了资源配置效率是国有企业OFDI带动提升企业创新效率的重要机理。第四,在研究数据方面,本文全面整合中国微观企业数据库,包括1999-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商务部《境外投资企业(机构)名录》、企业专利数据库、中国上市公司数据、科技部创新企业数据,构建中国国有企业数据库。本文采用的中国国有企业数据能够真实全面反映中国国有企业在OFDI、创新和资源配置等方面的情况,为识别OFDI的创新效应提供数据基础。本文主要的研究结论:第一,国有企业OFDI会显著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OFDI既促进了国有企业专利申请数,也促进了专利授权量;国有企业OFDI对其发明专利数量的促进作用最强。第二,在中国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国有企业OFDI对于技术创新影响效果具有差异性。1999-2007年,国有企业OFDI技术创新效应并不显著;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国有企业通过OFDI促进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作用不断加强。第三,国有企业OFDI发展,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都会推动其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由于研发具有累积效应,后期的研发成果需要前期研发要素的持续投入,加之研发大多是渐进性的,因此国有企业OFDI投资次数越多、持续时间越长,技术创新效应越明显。第四,国有企业OFDI通过有效改善资源错配程度,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进而提升创新能力。国有企业的OFDI深度和广度也能通过改善资源错配从而促进技术创新。第五,不同企业OFDI产生的技术创新效应不同。当国有企业投资的目的国为发达国家时,其技术创新效应会更高;当国有企业本身为资本密集型企业、规模较大或生产率较高时,对企业OFDI技术创新效应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国有企业与投资目的国的文化距离越远,越有利于国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在上述研究结论基础上,本文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建议:第一,坚持战略导向,专注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用海外先进的管理理念推动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整合企业创新资源,优化创新主体布局,健全科技创新机制。第二,加快发展技术要素市场,促进科创投资产业发展,促进技术要素与资本要素融合发展。利用外部资本支持企业科技创新,运用金融资本整合外部创新资源。第三,以创新人才为本,营造崇尚创新的企业文化,吸收海内外优秀研发人力要素,为国有企业实现创新发展注入人才活力。加强高水平创新人才培育,加大科技人才引进力度,探索科技人才双向流动机制,完善科技人才成长与激励机制。第四,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经营和管理,以科学的知识产权制度引导企业技术创新。转变知识产权管理理念,完善核心技术专利布局,健全知识产权经营管理体系。第五,充分利用国内大市场优势,加强创新孵化平台和制度建设,畅通国内国外创新成果转化渠道,为国有企业海外创新提供市场空间。重点选取代表产业未来的创新项目孵化,构建国有企业特色创新创业孵化体系,建立创新创业人才特区体制。第六,从融资模式创新、融资平台建设等多方面,优化完善国有企业“走出去”融资方式,优化要素配置。发挥香港离岸金融平台作用,搭建银企投融资合作平台。
其他文献
中共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2020年9月,习近平在联合国大会上承诺,中国将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以下简称“碳达峰、碳中和”)。然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面临着严重的资金短缺问题。根据统计数据,中国绿色产业每年投资需求约为3-4万亿元,而政府财政资源仅能满足其中15%的绿色投资需求,
学位
中国于2008年8月1日起开始实施《反垄断法》,逐步确立了以《反垄断法》为核心的竞争政策体系。重点针对四种垄断行为,分别是:垄断协议、经营者集中、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与行政垄断。反垄断是针对这些垄断行为给予法律防范、制止与惩罚。自《反垄断法》实施以来,不断加强对反垄断执法机构的建设,完善反垄断的法律体系,加深对垄断行为打击的力度和范围,对市场主体实施垄断行为起到了威慑和规制的效果,促进混乱的市场秩序趋
学位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逐步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由政府决定,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竞争。经济体制改革不仅能为经济增长提供新动力,也改变了传统的反竞争观念。竞争机制使企业的进入退出决策更符合效率原则,资源得以有效配置。然而,当市场行为未受到有效约束时,可能导致不正当竞争或垄断。因此,需要竞争政策来约束各种限制竞争、可能导致垄断的市场行为,让竞争机制充分发挥资源配置功能。
学位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关键的转型时期,处理好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显得尤为重要。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十九届五中全会等重要会议多次强调要求政府机构深化简政放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在此背景下,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年8月发布了《关于推广随机抽查规范事中事后监管的通知》,标志着“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制度的正式落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是深化“放管服”的重要举措,是完善事中事后监
学位
居民是现代信用的最基础部门和社会经济的最小单元。居民构建合理的资产配置决策对于经济社会稳健良性运行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速、经济下行承压、金融产品不断创新,居民的财富决策与家庭生活水平、家庭风险承担能力以及经济社会效率紧密相关。一方面,优质的财富决策有助于居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获得投资性收益,通过商业手段转移风险、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居民的财富决策通过“乘数效应”影响社会
学位
从理论背景看,现有文献对关键治理机构董事会效用的分析主要集中于公司自身董事会结构特征、成员特质以及行为特征等方面。随着企业逐渐呈现集团化发展趋势,对于集团母公司董事会效用的分析存在明显不足。而对控股股东效用的分析,集中于控股股东资源支持、监督治理以及掏空效应的研究,但均假设控股股东自身治理能力保持不变,以控股股东与公司之间股权或人员等链接关系的变化作为对影响强度的度量。然而企业法人型控股股东在治理
学位
经由银行跨境业务发生的跨境银行资本流动是国际资本流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流动性和高波动性的特征,在全球经济周期和信贷危机的传导中发挥重要作用。政府通过制定和调整经济政策实现既定的宏观经济目标,受经济政策自身特征和外部环境的影响,经济政策天然地具有不同程度的不确定性。作为连接各经济部门的关键纽带和宏观经济政策实施的重要金融中介,银行对经济政策不确定性(Economic Policy Uncerta
学位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培育并完善与转型各阶段社会经济特征相适应的制度基础,对于平稳高效的完成转型,从而推动经济长足发展十分重要。长久以来,以法律为代表的正式制度与以关系为代表的非正式制度共同推动着社会经济的演进,同时,两类制度的相对地位及作用也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呈现阶段性变化。良好的法制环境能够增加市场交易的公平性和可预见性、改善契约环境、降低交易成本,保障市场经济活力。经过几十年
学位
传统审计报告的信息量较低,若收到标准审计意见,则审计报告全文均为模板化陈述。现代公司的经济业务的愈发多样化,公司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联系愈发紧密,而会计科目之间的关系也愈发复杂,因此审计工作也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和风险。审计师缺少一个能向外界传递有价值信息的窗口,而信息使用人也对了解审计师的工作有迫切的需求。在此背景下,各国审计准则制定方纷纷推行改革,旨在增加审计报告的沟通价值。我国财政部于2016年1
学位
本文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自愿信息披露同行效应的内外动因和经济后果。企业自愿信息披露不仅能向投资者传递企业真实价值,保护投资者权益,还能提高市场透明度,助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但长期以来,我国上市公司自愿信息披露的积极性并不高,这主要与我国自愿信息披露制度发展较为滞后有关。具体而言,我国企业自愿信息披露缺乏上位法支持,相关规定主要散落于证监会、交易所制定的规则和文件,并没有形成一套体系化的自愿信息披露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