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为了进一步研究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差异,从中发现可能的干预途径,本研究采用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和自我心理韧性问卷对会宁县柴门中学的全体学生进行施测,从中分层随机取样抽取71名同学进行结构式访谈,调查他们在社会支持网络上的差异。在此基础上,随机抽取其中的19名学生和5名家长、3名老师进行深度访谈,从而深入了解这些差异背后的根源。研究结果如下:(1)柴门中学全体儿童在心理韧性总分上普遍得分较高,进一步考察心理韧性各等级,发现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在年龄、年级、各留守类型(父亲外出、母亲外出、父母都外出)、性别因素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与深度访谈的质性研究结论一致。(2)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生活事件量表总分上差异显著,在人际、健康、惩罚与其他因子上也存在显著差异。农村留守儿童三种类型与非留守儿童在人际和健康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进行统计学事后多重比较发现,父亲外出类型的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人际、惩罚、健康、其他因子上均存在显著差异,而父母均外出的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仅在健康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具体到每个生活事件,发现“受人歧视冷遇”,“长期远离家人不能团聚”,“遭父母打骂”,“与人打架”,“家庭给你施加学习压力”5项生活事件上,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存在显著差异,与后面的质性研究结论一致。(3)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在应对方式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三种留守类型的儿童之间在应对方式上也不存在显著差异。与后面的质性研究结论一致。(4)对社会支持网络的研究中,在情感、实际、社会交往支持网络三个方面,网络规模不存在显著异。无论是留守儿童还是非留守儿童,非亲缘关系都在社会支持网络中占很大比重。从对网络成员的满意程度来看,绝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对于三类社会支持都是满意的。关于网络成员的亲密度,无论是留守儿童还是非留守儿童,其对网络成员的亲密程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