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国哲学家奥斯卡教授的“问题取向”儿童哲学讨论模式类似于问题引导学习法,即给儿童呈现一种情境,并以问题引导儿童达到解决的技术,旨在结合教学实际与儿童兴趣特点,将儿童哲学讨论模式渗透其中,让儿童体验思考的全过程,从而实现爱思考与会思考。该模式分为六个阶段:向儿童呈现主问题、儿童基于主问题提出5个情境式子问题、以明确的形式回答子问题并形成新命题、针对新命题提出4个反问题、以对话的形式讨论反问题、归纳并总结。本研究尝试将“问题取向”儿童哲学讨论模式与小学品德教学相结合,探寻一种适合培养与发展儿童哲学思维(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关怀性思维)的可操作性方案,并以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理论、对话理论为基础,采取行动研究的方法切实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以提高儿童哲学思维水平、培养儿童良好思维习惯为目标,共开展两轮行动研究。第一轮初步尝试在小学品德教学中运用“问题取向”讨论模式渗透儿童哲学思维的培养,依据该模式调整教学内容,并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案,通过以问题—命题—问题—命题相互交错的方式进行多角度思考,旨在逐步培养儿童哲学思维,引导儿童学会思考、习惯思考。儿童在课堂中思考积极性不断提高,良好思维习惯逐步养成,但在内容选材、问题数量、时间掌握以及课堂活动方式方面相对欠缺,影响研究效果。据此,确立第二轮行动研究的问题为:第一,“问题取向”讨论模式实施过程中渗透其他活动方式是否对儿童哲学思维的培养更有帮助;第二,根据主问题实际情况,提出数量不一的子问题与反问题是否会影响问题的解决效果;第三,合理利用儿童课前预习,能否更有效地实现研究目标。在第二轮实施行动方案的过程中,合理利用预习环节、恰当引入适合儿童的小游戏,并依据儿童实际情况提出数量不定的子问题与反问题,保证教学效果以及运用“问题取向”儿童哲学讨论模式的完整性。通过在小学品德课进行两轮的行动研究,教师、儿童均加强了对哲学思维的重视程度,同时儿童的批判性、创造性以及关怀性思维也得到初步发展;良好的儿童哲学思维习惯也在养成中,儿童逐步开始从重结论向重过程转变、从被动思考向主动思考转变,提升了儿童哲学思维能力,并渐渐形成爱思考、会思考的良好思维习惯;品德课堂教学过程也从重知识传授转变为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问题取向”式应用于品德课堂中也走向成熟。本文最后针对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提出几点可行性建议,即加强培训,提高教师自身哲学思维教学能力;以儿童的兴趣为主深入挖掘教材哲学资源;以问题-命题为主巧妙融入多元化教学方式;以问题质量为基恰当控制问题数量,为之后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