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铃薯是陕西省榆林地区的第一大宗农作物,大力发掘马铃薯的生产潜力,是榆林地区开发地方特色优势产业的需要;而土壤干旱和灌水利用效率低是马铃薯发挥其产量潜力的限制性因素。针对这一情况,2006年,在陕西省科技厅的支持下,榆林市首次将滴灌技术运用到大田马铃薯种植中进行示范。滴灌是一种高效的现代节水灌溉技术,在合理的系统设计和高质量的水分管理条件下可以获得节水、高产、优质的效果;而滴灌湿润体是联系滴灌系统与作物根系的纽带,对其特征值的研究是滴灌系统合理设计和对田间作物水分进行高质量管理的前提。对于马铃薯等行播小株距作物,由于滴灌的滴头间距较小,湿润体会发生交汇并连成一条沿滴灌管布置方向的湿润带,即线源滴灌。本研究以确定适宜的滴头流量和次灌水量,为榆林地区马铃薯滴灌系统的合理设计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为目的,在米脂县孟岔试验基地进行了陕北黄土垄作条件下线源滴灌入渗的室外试验,重点对不同灌水量、滴头流量和初始含水率情况下线源滴灌湿润体的形状、湿润锋运移规律、湿润体内土壤水分分布以及滴灌结束后的水分再分布过程及这些因素对湿润体特征值的影响规律进行了观测、分析和研究,得出了如下结论:(1)线源交汇入渗条件下,滴头处和交汇面处的湿润锋垂直运移距离以及湿润锋垂直运移速率与入渗时间均符合良好的幂函数关系。通过对方程拟合参数和滴头流量关系的分析,建立了预测不同流量条件下湿润体特征值的经验模型。以灌溉不发生深层渗漏为前提,再根据马铃薯的根系分布情况,该模型可以作为确定马铃薯在特定滴头流量下灌水时间的依据。(2)在试验条件下,线源交汇入渗的湿润体大致以10cm-15cm深度土层为分界线,上层土壤含水率的等值线呈现以滴头为中心的椭圆状,而下层土壤含水率的分布则相对平缓,同一深度土层上各点的含水率相差不大,滴头处垂向土壤含水率与湿润深度符合抛物线关系。(3)由于再分布过程中湿润体的特征值变化很大,尤以滴灌停止后24h内的变化率最大,24h之后的特征值变化率迅速减小,所以在进行线源滴灌系统设计时,滴灌停止后24h时的湿润体较为稳定,以其特征值作为设计依据较为合理。(4)在试验土壤条件下,受垄台尺寸限制,在防止沿垄坡产生地表径流的前提下,通过增加灌水量和滴头流量的方式虽然可以增加沿滴灌管布置方向的土壤湿润均匀性,但是其改善作用有限。(5)以马铃薯对土壤水分分布的要求为依据,从试验结果来看,在滴头间距为30cm的条件下,推荐马铃薯滴灌的土壤设计湿润层深度为40cm,滴头流量为2L/h,灌水时间为7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