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蒙亚啊铅锌矿床位于西藏那曲地区嘉黎县,地处隆格尔-念青唐古拉断隆带东段。通过对蒙亚啊铅锌矿床的基础地质特征进行研究,对矿床进行阶段划分。以包裹体地球化学理论为指导,对矿床三个阶段(矽卡岩阶段、硫化物阶段、碳酸盐阶段)的包裹体进行详细测试,总结温度、盐度、密度特征,为研究成矿流体特征提出证据。结合地球化学同位素研究,对矿区成矿流体来源做进一步探讨。蒙亚啊铅锌矿床中矽卡岩类矿物十分发育,矽卡岩主要以钙质为主,蒙亚啊铅锌矿床形成过程可以根据矿物的共生组合以及矿物之间的穿插关系划分成为5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早期矽卡岩阶段,主要出现的是大量呈棕黄色且较为自形的早期石榴子石,小部分辉石、硅灰石。第二阶段为晚期矽卡岩阶段,发生明显的交代作用,含水硅酸盐矿物交代早期产生的无水硅酸盐硅酸盐矿物,此阶段可以见到黑云母与石榴子石产生交代,亦有硅灰石、透辉石被透闪石所交代。第三阶段为石英-硫化物阶段,温度以及压力出现变化,并且同时伴随着酸性淋滤的发生,金属硫化物例如黄铁矿、方铅矿、黄铜矿、闪锌矿等开始形成,非金属矿物例如石英、绿泥石等也开始出现。通过镜下光片观察发现,此阶段成矿作用分为两期:一期成矿主要是磁铁矿、闪锌矿、方铅矿;二期成矿主要是磁黄铁矿、黄铜矿。第四阶段为碳酸盐阶段,已进入成矿作用的晚期,此阶段围岩发生蚀变,逐渐碳酸盐化发育,蚀变过程大量的方解石开始发育,并伴随着少量网脉状黄铁矿的出现,此阶段的闪锌矿中脉状方解石以及脉状黄铁矿发育。第五阶段为表生氧化阶段,此阶段通常暴露地表,由于氧化作用的发生,发育的主要特征矿物为黄铁矿氧化成的铅矾,磁黄铁矿氧化成的褐铁矿,黄铜矿氧化成的孔雀石。通过对包裹体的测试发现蒙亚啊矿区矽卡岩阶段均一温度集中在360℃-420℃之间,盐度值介于7.72%~16.80%NaCleq之间;硫化物阶段成矿的温度主要集中在280℃-320℃之间,盐度值介于2.07%~8.81%NaCleq;碳酸盐阶段成矿温度集中在160℃-260℃之间,盐度值介于0.88%~6.88%NaCleq之间。通过对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以及盐度特征的研究发现,从矽卡岩阶段到硫化物阶段再到碳酸盐阶段,成矿流体的温度呈现明显的降低趋势,同时成矿流体的盐度也是呈现降低的趋势。硫化物阶段的均一温度以及盐度特征显示,蒙亚啊矿床的主要成矿阶段的流体呈现出中等温度、低盐度的特征。依据矿床的氢-氧同位素研究,以及碳-氧同位素的研究,可以推测出早期的成矿流体来源主要是岩浆热液,而在后期出现了大量的天水混入。对稳定同位素测试结果的分析发现,成矿流体中碳同位素显示大部分来自于深源岩浆,还有一小部分来自碳酸盐岩地层,既早期岩浆热液为深源岩浆,在岩浆热液入侵时,岩浆岩体和围岩的地层产生了氧同位素的交换;对流同位素的研究发现,矿石中的硫主要为深源硫,并且具有岩浆源特征;通过对铅同位素进行的Zartman构造演化模式图解分析,以及对测试数据进行的△γ-△β成因分析中可以发现,成矿物质来源于上地壳也就是结晶基底。蒙亚啊矿床主要经历了早期的高温以及氧化环境的影响(既矽卡岩阶段),之后成矿环境改变,转变为低温以及还原环境(既硫化物阶段),矿床的成矿流体来源主要为成矿早期的深源岩浆热液以及成矿作用晚期混入的天水,其中岩浆热液在成矿作用中起了主导地位,矿床的成因推测为深源熔融岩浆的侵入并伴随着天水的混入,岩浆热液与围岩地层发生反应,使成矿流体的性质发生了改变,进而导致了矿物质沉淀成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