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风格的传递,是文学翻译中最敏感而复杂的问题之一.古典名著《红楼梦》自18世纪中叶诞生以来就被广为传阅,更有众多名人为研究它而著书立说.自19世纪30年代开始,中外译者就用英、法、德、日、俄等在内的多国语言以节译、缩译或全译的形式将其译出."红学"家们,批评家们,甚至诸多学者都对其中风格的传递问题进行过热烈地谈讨.《红楼梦》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在结构安排上"文备众体",继而被冠之以"百科全书"之名.前朝发展起来的各种文体,如诗、词、曲、歌、谣、谚、赞、诔、偈语、辞赋、联额、书启、灯谜、酒令、骈文等等,都在这一巨著中有所引用,仅以其中的诗体而言,就有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有咏怀的、咏物的、即事的、即景的、怀旧的、打油的,有限题的、限韵的、限诗体的等等,极其丰富多彩.这些韵文不但本身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是整部小说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该文引用了刘宓庆先生风格翻译论中的风格符号系统理论,试图对杨宪益夫妇和大卫·霍克斯的译本进行粗略地评述,比较二者在《红楼梦》诗歌翻译中是否对原作风格进行了成功地传递.全文分为六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了风格这一概念在中外文学史上的地位及诗歌的风格特征.第一部分扼要介绍了《红楼梦》中诗歌的基本特征及其在两个译本中的翻译情况.第二部分对刘宓庆翻译风格论的风格符号系统从形式标记和非形式标记作以简单阐述.第三总部分依次谈论了风格的可译性,风格传递的三种基本方法,形式标记在《红楼梦》诗歌翻译中的风格传递以及非形式标记在其风格传译中的表现等.第四部分粗略叙述了译者在对《红楼梦》诗歌的风格进行传递时,因文化差异和语言差异所遇到的限制因素.结论部分对全文作以归纳和总结,并提出了一些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