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孵化温度可显著影响卵生爬行动物卵的孵化时间、孵化率以及孵化幼体的表形、生长及存活乃至认知能力。本研究以丽斑麻蜥为研究对象,基于巢温,升高平均孵化温度,并在此基础上又增加热浪,目的是探究升温和热浪对丽斑麻蜥卵的孵化及幼体表型、生长存活及认知能力的影响。采集丽斑麻蜥母体在实验室适宜环境下饲养至产卵,测量卵重、编号,然后在实验设计的三种温度下孵化。统计孵化期、孵化率,测量幼体初生体重、初生头体长,查看有无畸形并做记录。幼体饲养在适宜环境中,两周以后做学习能力测试,30日后鉴定性别,计算存活率,50日后测量体重头体长,之后放归野外围栏。1孵化期及孵化率本实验共入孵丽斑麻蜥卵101枚(C组34枚,W组34枚,H组33枚),孵化幼体78只(孵化率0.77)。温度对孵化成功率无显著影响(x2=0.144,df=2,P>0.05),但显著影响幼体的孵化期(F2,98=569.545,P<0.001)。与C组(26±3℃)相比,W组(28±3℃)和H组(热浪)孵化期显著较短2幼体表型幼体初生重用初生卵重做协方差分析结果在三个温度处理下也没有显著差异。初生幼体头体长不同温度处理组表现差异极显著,多重比较分析显示巢温(C组)孵化的幼体头体长显著大于升温(W组)和热浪(H组)。这项研究中孵化出了比较多的雄性个体(28雌性/39雄性),但幼体的性别比在温度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χ2=0.654,df=2,P>0.05)。三个处理组中热浪条件下孵化的幼体有畸形,共有三只尾畸形(畸形率0.12)3升温和热浪对幼体存活率及生长的影响自幼体孵化之日算起30日内的幼体存活率差异接近显著(χ2=5.735,P=0.057),升温处理组(W)和热浪组(H)存活率较高。我们以幼体初生重做协变量对丽斑麻蜥幼体生长至50日龄的体重变化分析得出:不同孵化温度处理间差异显著(F5,29=4.506,df=2,P=0.020);性别间差异不显著;孵化温度处理和性别的交互作用对其体重增长无显著影响。模型效应检验参数估计得出体重在C组处理与H组差异显著(B=0.266,P=0.005),表明孵化期经历热浪的丽斑麻蜥幼体增重更快;与W组差异不显著(B=0.142,P=0.114),但也表现出正相关。以幼体初生头体长做协变量对50日龄的幼体头体长进行分析得出:三种孵化温度处理下丽斑麻蜥幼体的头体长没有显著差异;模型效应检验参数估计得出幼体头体长在C组处理与H组差异显著(B=0.2549,P=0.027)。性别问差异接近显著(F5,29=4.092,df=1,P=0.053);孵化温度和性别的交互作用对其头体长没有影响。4幼体学习能力成功逃跑次数在三种孵化温度处理间差异接近显著(χ2=5.925,df=2,P=0.052),参数估计显示C组成功逃跑次数与W组比较差异明显(B=0.613,χ2=4.604,P=0.032);测试次数间差异显著(χ2=32.856,df=15,P=0.005),参数估计显示随着测试次数的增加逃跑成功的次数在逐渐增多,中期更显著。错误次数在不同孵化温度处理间没有差异,但在测试次数间差异显著(χ2=29.731,df=15,P=0.013),且随着测试次数的增加,错误次数逐渐减少;此外,错误次数与是否逃跑成功也有关系(χ2=9.039,df=1,P=0.003),表现为:成功逃跑的错误次数少。测试时间在不同孵化温度处理间差异显著(χ2=8.540,df=2,P=0.041),W组测试时间显著少于C组(B=-14.116,χ2=4.313,P=0.038)。而测试时间在测试次数上差异不显著,但也表现出随测试次数的增加而减少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