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治社会化过程决定着各种政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决定着不同社会的人民特有的政治信念、政治准则和政治态度。在社会变革时期,如何摆脱传统的政治文化的羁绊,重新构建政治文化的新内容,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意义便凸现出来。在实现政治社会化的众多途径中,教育是使年轻一代进入政治社会、并将其塑造为政治人的最有效途径。虽然维护国家的合法性和政治制度,是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但是处于社会变革或政治动荡的国家,教育所发挥的作用不是维护现存制度,而是为创建新的社会和政治制度培养人才。
该文正是选取民国初年社会变革、政体转型这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以十年学制变革为突破点(以1912年壬子学制为起点,截止于1922年壬戌学制颁行),重点研究学校教育如何发挥政治社会化作用的。从学制变革对教育的影响,到学校教育推动社会的变革,该文试图在利弊分析的过程中总结经验,为现代学校教育发挥政治社会化作用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政治社会化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功能:一是确立主导型政治文化的核心地位,并对非主导型政治文化加以引导和制约;二是培养人民的政治素质和引导公民政治能力的走向;三是对于反主导型政治文化进行抵制和斗争。该文在介绍政治社会化各种理论的同时,重点解释政治社会化的内涵,并为该文以后进一步的论述寻求理论支持。
在概述民初学校教育发展概况之后,该文重点介绍了1912年的学制(壬子学制)和1922年的学制(壬戌学制),并将之进行比较,然后以北京大学为例,对民初学校教育政治社会化的效果进行一般分析,试图寻找规律性和共性的内容,并进行经验总结。在专制政体向共和政体转变过程中,学校教育政治社会化不但有利于批判专制思想,也有利于宣传共和思想,还给各种思想的传播带来便利。民初的社会变革,各种思想都集中在探讨中国出路上,其共同点则是富民强国。正是这种共识,使各种思想虽然形成对立,甚至水火不容,却都能够在民初急于图强的社会背景下得以展示,并分别有自己的拥护者。
该文从师生群体、学校制度、社会效应等方面总结了民初学校教育政治社会化的特点;从学校组织机构与精英模式、面向社会的教育理念、融入社会与改造社会等方面总结经验;从社会发展、制度变革、文化传统等方面归纳出现代启示。提出制度不应该完全屈服于民众和理论,那样就会丢掉制度应该促进社会发展这一原本;应该以一种全新的思想去正视中华传统文化,认识西方文化,而不是仅仅强调西方文明和中华文明的普世性,希望在深入理解的情况下,将二者所具有普世性的、精华的、有利于人类进步的内容加以推广宣传,最终形成利于人类进步的普世性思想等新观念。
该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个案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是指是指对一个团体、一个组织(包括家庭、社区)或一个人以及一个事件进行详尽的调查研究的方法。该文借助的是个案的似真性检测,使在规范研究基础上所论证的理论命题更具似真性。在该选题的研究中为了把握民初学校政治社会化的深层结构,选取典型的个案进行深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如此,才能够深入了解民初学校教育政治社会化过程的特点及其特殊性。民初学校的政治社会化功能是该文的研究对象,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一个探求政治社会化之内在运行机制的典型个案。
比较研究法是针对两个或数个不同的对象,通过比较的方式来凸显其差异性、相关性及特质。它是指一种考察的程序,即依据各种标准,将被视为可比较的现象所呈现的同异予以澄清,其目的在于寻求和分类那些现象产生与发展的因素以及他们当中的互相关系之模式。采用比较研究法的主要理由,在于它反映了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性质。而比较研究法在社会科学的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比起其它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确实可以发现更多东西,而且比较研究法已经包括了归纳和演绎的方法在里面。在这方面该文选取了西方四个国家学校教育政治社会化的实例作为参照。
总而言之,无论是在选题视角还是在研究方法上,该文都试图有所突破,从而力求对民国初年学校教育的政治社会化功能有更深刻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