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书》中的风景研究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iaoD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无名氏是一个特异的存在。40年代,他曾凭借《北极风情画》、《塔里的女人》两本言情小说风靡文坛,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畅销书作家之一。而后,怀揣卓绝的文化抱负,在“潜在写作”的状态下笔耕不缀十五载余,最终完成了《无名书》这部生命大书。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脱离当时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对形而上的探索满腔热忱,以人生为筹码探索生命存在意义,无名氏是为数不多的横跨古今中外文化、思想视野,并自觉在作品中进行哲学探讨的作家之一。《无名书》试图在抽象的文化层面探讨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历程与未来方向,无论当时还是如今,都有重大的意义。作为“潜在写作”的成果,《无名书》也为理解特殊年代共名遮蔽下的知识分子对社会历史、现实生活、伦理道德以及生命存在之所思所想提供了思路与渠道。
  细观《无名书》,我们不难发现其作品中风景描写所占篇幅之巨,自然风景、人文风景、绘画风景、形体风景……各种风景贯穿始终,并在某种程度上取代故事情节和人物行动,成为无名氏作品中特有的构成要素与创作手法。《无名书》誓要创作出一部“二十世纪中国人心灵的革命史”,以“融合中西文化”、“调和儒、释、耶三教”,“建立一个新宗教、新信仰”。在这个宏伟的写作计划中,作为联系文本与精神世界之间的纽带,风景寄寓了无名氏的象征性世界观,对于生命哲学、文化理想与宗教信仰的想象至关重要。
  本文以《无名书》前三部《野兽·野兽·野兽》、《海艳》、《金色的蛇夜》(上下)为研究对象,以其中的“风景”为研究核心,综合运用文化风景学、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通过梳理作品中的风景描写,力求对风景书写背后所蕴藏的无名氏的认知方式、世界观、艺术观进行还原,从而揭示出无名氏钟爱风景描写背后的缘由,并对风景描写进行类型划分与手法分析,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无名氏的生命哲学、文化理想、宗教信仰。
其他文献
刻奇是现代西方文化研究中的热门词语,它不仅作为庸俗的坏趣味艺术的代名词被广泛使用,更作为现代性的典型产品经由大众文化以及中产趣味等途径融入了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法籍捷克裔的文学家、理论家米兰·昆德拉敏锐地捕捉到了现代社会刻奇的无孔不入,在察觉到刻奇对个体存在主体性的压制与丰富性的抹杀后,昆德拉借助小说的智慧对刻奇进行了全方位的书写与呈现,探寻了刻奇阴翳下存在的多种可能性,展现出其对现代性所形塑的现
施叔青以“为台湾立传”的精神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台湾三部曲》,对台湾近代以来的历史进行回溯,时间跨度从清朝嘉庆年间一直到“二二八事件”,先后描写了台湾清朝时期的移民史、日治时期的殖民史以及光复后的国民党统治。《台湾三部曲》在对台湾过往历史进行呈现的过程中,重现了台湾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风貌,以其细腻笔触描摹了台湾独特文化图景。本论文旨在通过对施叔青《台湾三部曲》的研究,考察其小说文本中呈现的丰富文化
学位
本文以茅盾“十七年”文学理论与批评为研究对象,研究茅盾在1940-1950年代的思想转变、多重身份和多元立场,以期对他“十七年”时期的文学主张有更为明晰的认知。  引言部分,介绍选题缘起和意义,以“茅盾十七年(1949~1966)”为核心对茅盾研究现状进行述评,针对现有研究的缺憾提出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以1942年的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至1949年的时代转折为切入点,考察
学位
田涛是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步入文坛的一名乡土作家。从30年代初期对冀中人民苦难生活的展示,到抗战时期为民族存亡的呐喊与沉思,再到抗战后回望故土家园的批判与反思,形成了他创作历程的主要脉络。作为生长在冀中平原的乡土小说家,其作品自始至终坚守着对乡土世界的钟情,尤其是《沃土》对冀中地区这一特定乡土地域原生态景观的描划与塑造,展现了冀中大地的困苦、艰难、凄凉却又真实的生活图景,体现了作家深深蕴含于作品中的
学位
婚恋杂剧作为历来研究不容忽视的对象,占据了元杂剧研究的重要部分。在元代婚恋杂剧历代刊本的流传中,不仅可以从文本细读中更全面地从人性的角度认识和理解以及评价其中人物,亦可以通过文本细读重新发掘潜藏其中的文化价值。  本文由绪论以及主体正文的四个章节构成。  绪论部分介绍了选题缘起并对题目所要研究的范围进行界定,同时详细梳理了前人的研究情况,分两个阶段回顾前人的研究成果,揭示研究缺陷。  正文共分为四
学位
傀儡戏是古代社会重要的娱乐方式,文人观赏傀儡表演,与自身境遇相结合,具有了“人为傀儡”的思想观念,这一观念东晋时期开始萌芽,南宋成熟。进入诗歌领域,促成傀儡诗的出现和繁荣。  傀儡诗歌在唐代萌芽,创作群体为僧人和文人,数量稀少。宋代开始成熟,数量众多,题材丰富,体材多样,并出现了道士这一创作群体。金元时期傀儡诗受时局影响,多表达人生虚无空幻的消极思想。明代悲哀情绪退潮,诗中多理智自省之语。清代数量
学位
《重放的鲜花》作为一部经典的“十七年文学”选本,它的编纂并不是简单的面向大众、争取读者的编辑出版活动,也不是某个编者个人趣味和审美经验的集中表达,而是作为集体化角色的编辑在“当代意识”的影响下精心选择的结果。这种“合目的”的编选与选本前言有意的“导读”折射出转型时代对恢复文学与现实之间的良性互动、重新高扬现实主义的文学精神、文学书写真诚地介入现实、与时俱进的新期待,反映了新时期对“文学何为”的共识
本文以贺享雍的《乡村志》系列小说为研究对象,关注其在乡土小说写作领域所具有的突围意义。绪论部分,简单梳理了乡土小说的历史,结合相关学者的研究,指出当前的乡土小说创作陷入了无法写当下真实乡土社会、过度沉迷叙述技巧、商业化倾向过于强烈和排斥农民读者的困境之中。第一章主要从《乡村志》的内容层面展开,论述贺享雍如何真实而典型地反映了当下乡土现实,如何细致而全面地描绘出一幅乡村的“清明上河图”,论证贺享雍的
学位
本论文以网络文学出现的“趋主流化”现象为研究对象,首先明确了网络文学从“亚文化”风格到自发的“趋主流化”,再到自觉的“趋主流化”这一纵向发展脉络,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书写层面上代表作品的分析,总结了网络文学“趋主流化”的具体表现。  第一章探讨网络文学“趋主流化”现象在国家书写层面上的表现。国家宏大书写在网络文学中不断涌现,作家们自觉地以家国情怀构建民族国家书写的情感基调,构建由
学位
女性诗歌作为当代诗潮里重要的诗歌现象,一度在诗坛备受瞩目。一时间,对女性诗歌的命名、阐释、评价充斥着诗坛。然而,作为一个处于“现在进行时”的诗歌现象,女性诗人仍在以层出不穷的创作,丰富着“女性诗歌”这一概念的内涵,呼唤着女性诗歌批评不断更新既有的评价体系。  本文以新时期以来的女性诗歌批评为研究对象,重点关注女性诗歌领域的诗论话语建构,兼谈女性诗歌批评当下的发展状况。试图勾勒出女性诗歌批评发展、流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