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自觉是主体将内在对道德的理解、认同转化为外在主动、自愿的行为实践,并在生活中持续、自主提升道德水平的素质。就大学生而言,道德自觉是指他们发挥自主性、能动性对自身道德的认知与觉解,并主动反思、践行道德,形成相对稳定的道德人格,从而具备发展、优化道德的素质,在其道德品质的形成、提升中发挥着根本作用。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能否形成自觉坚守、自主发展道德的素质,对国家、社会的发展进步以及自身的成长都具有重要影响。探索大学生道德自觉生成的过程及其内在机制是深入大学生道德发展的本质性规律研究,不仅具有理论创新价值,也是将理论联系实际,探索解决大学生的道德发展及其教育等现实问题的途径,兼具实践指导意义。生成机制是指与大学生道德自觉相关的内外部因素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并在此基础上相互联系、共同作用于道德自觉水平提升的运行机理,它主要包括构成、功能以及运行。通过对古今中外道德自觉生成理论的追溯与梳理,建构出大学生道德自觉生成机制的基本构成为:大学生的自我养成机制、高校的教育引导机制和社会的文化陶冶机制。自我养成机制具有自主调节性、结构稳定性和持续超越性,在生成机制中发挥着动力功能,主要是激发大学生生成道德自觉的发展潜能、形成大学生生成道德自觉的动力源泉、构成大学生生成道德自觉的稳定支撑;教育引导机制具有人文关怀性、沟通协调性、组织计划性,在生成机制中发挥调节功能,主要在于启发大学生的道德主体性觉醒、激发大学生道德自觉的内在动力、构成大学生生成道德自觉的组织环境;文化陶冶机制具有全面渗透性、潜移默化性和持久深远性,在系统中承担着导向功能,主要是形成大学生生成道德自觉的资源基础、构成大学生生成道德自觉的生活世界、规定大学生生成道德自觉的基本方向。三大机制在系统整体的运行中相互联系、彼此影响着,并以独特的运行方式实现各自的功能。作为动力机制,自我养成机制的运行主要是:第一,道德自我的觉醒是主观前提。道德自觉根植于人心,其生成发源于大学生作为道德主体的身份意识。第二,道德关系的圆融是社会支持。道德自觉不是大学生一味向内、封闭式的自我寻求,而是他们在与外界环境的互动中渐次生成的。在各种互动关系中,大学生逐渐实现对蕴含于其中的规范、原则和价值等的恰当理解与把握,由此形成和谐的道德关系。第三,道德人格的完善是理想目标。积极、自为的养成活动使大学生在实现自我精神性满足的同时也获得社会价值的认可,达到内在思想与外在行为的和谐相契,道德人格逐渐发展成熟。自我养成机制正是通过大学生道德自我的觉醒、道德关系的圆融以及道德人格的完善这一由内而外、“推己及人”、由局部到整体的锻炼过程而形成。教育引导机制是大学生生成道德自觉的重要调节力量,它的运行主要是:第一,以主体性教育理念为思想前提来统筹全局,着力于培育大学生的道德自立意识、道德自主意识的道德需要、为他们创设道德体验、唤起他们的道德情感、稳固其道德意志,最和道德自律意识。第二,以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为具体过程,在教育中激发大学生大程度地挖掘、激发大学生们生成道德自觉的潜能和动力。第三,以道德共同体为价值追求,通过确立道德发展愿景、构建道德自觉情境以及强化大学生的共同体身份认同等方式,在整体组织氛围的濡染中引导大学生主动生成对道德的自主、自觉。自我养成机制和教育引导机制固然重要,然而两者均镶嵌在社会文化中,编织于文化陶冶机制的运行中。文化陶冶机制的运行主要是:第一,以文化积淀为社会条件。大学生对道德原则、价值、意义的了然于心需要不断进行学习、实践,这些活动的展开得益于文化为其提供素材,通过借助文化发展的成果来理解、认同、内化道德。第二,以文化自觉为理性逻辑。大学生道德自觉的生成是一个动态过程,它伴随文化的发展、演变而逐渐面临调整、转变,以适应社会与时代的发展。这既是文化的影响过程,也是大学生对文化发展及其特点的自觉把握历程。第三,以文化的价值目标为理想方向。文化陶冶机制的运行贯穿于静态的文化积淀、动态的文化嬗变中,并且始终以自身的终极价值追求——求真、向善、趋美引领着大学生道德自觉的生成。在大学生道德自觉的生成机制中,三大机制彼此之间具有密切的交互作用关系。在现实运行中,要实现系统整体的耦合优化,需以自我养成机制为前提条件、以教育引导机制为关键环节、以文化陶冶机制为基础保障,如此才能最大限度推进大学生道德自觉的高质量、高效率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