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恶性肿瘤是当今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而传统的手术切除、化疗、放疗三大治疗方法由于缺乏靶向性,在治疗肿瘤的同时对机体的正常器官组织产生严重的的毒副作用,并且,晚期转移率高,预后多不良,其疗效难以进一步提高。在肿瘤的靶向治疗领域,基因治疗研究正日益受到科学家的普遍关注和重视。肿瘤基因治疗(tumor gene therapy)是肿瘤治疗研究中的一项突破,它是伴随着基因操作和DNA重组技术的成熟而发展起来的治疗手段,首先将外源性基因(基因片段、pDNA、RNA等)导入靶细胞,通过修正、补偿、替代或者抑制肿瘤细胞中异常表达的基因,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也是目前肿瘤治疗研究中的热点。肿瘤的基因治疗面临的首要技术问题是选择一个靶向、安全、高效的载体,能够将带强负电性的基因导入到靶细胞。传统的物理导入技术有显微注射法、电穿孔法等,虽然转染效率比较高,但是对技术和设备要求很高,而且只能在皮肤、肌肉等有限的组织中应用,对靶细胞也有一定的损害,无法在体内进行。病毒载体(逆转录病毒载体、腺病毒载体及腺病毒相关的病毒载体等)虽然转染效率较高,但是存在明显的非靶向性、高免疫原性等缺陷,而且病毒载体的安全性问题一直备受争议。虽然以阳离子脂质体(liposome)为代表的非病毒载体克服了病毒载体安全性等问题,但是其血清稳定性差、载体体系组成复杂,结构尺寸分布宽,导致其转染效率偏低,虽然透过添加各种辅助成分(胆固醇、乳化剂和分散剂等)可以提高转染效率,但是大量的辅剂的引进降低了其临床应用价值。所以,设计制备结构简单、体内外稳定、转染效率高、特异靶向性的新型非病毒纳米载体是基因治疗的关键。在本研究中,我们用温度敏感性的高分子材料——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M)修饰阳离子高分子——聚乙烯亚胺(PEI,25KD),二者形成两亲性的共聚物。该共聚物能够随着体积相变温度(VPTT)约32℃,进行自组装,形成具有核-壳结构的温敏性的PNIPAM/PEI纳米凝胶。随后,我们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证实该纳米凝胶为粒径较窄(约300nm)、结构明确的的核-壳结构。该纳米凝胶复合体明显比PEI表面电位低,下降到约20mV,而在293T细胞中的实验证明该纳米凝胶的材料毒性较PEI明显降低。由于PNIPAM/PEI纳米凝胶复合体的大小均一(约300nm)、结构稳定,以及较弱的表面电位(约2mV),其在含有血清的条件下,转染效率提高了约2倍。当温度接近肿瘤病灶部位温度时,温度T大于VPTT时,转染效率提高了2倍。我们用小动物活体成像仪(Caliper Life Sciences,Hokpinton,MA)来检测我们制备出的这种稳定、均一的纳米凝胶复合体通过尾静脉注射方式在荷瘤裸鼠体内24小时的富集情况。最后用我们制备出的温敏的、在血清中具有较高稳定性的PNIPAM/PEI纳米凝胶复合体包裹、转染蓖麻毒素A (RA)蛋白的表达质粒pRA-EGFP。我们发现,制备的纳米凝胶复合体可以将pRA-EGFP质粒成功转染到靶细胞,并且由于纳米凝胶复合体具有在血清中高稳定性,细胞靶向性以及增强细胞内质子缓冲能力等特性,经该纳米凝胶复合体包裹pRA-EGFP质粒处理后的荷瘤裸鼠乳腺肿瘤生长受到明显抑制,其中通过尾静脉注射方式给药的肿瘤体积相对于对照减少了2.3倍,而通过瘤内给药组的肿瘤体积相对于对照组减少了5倍。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我们制备出的低毒、温敏性的具有核-壳结构的PNIPAM/PEI阳离子纳米凝胶复合体能够成为高效的基因治疗载体。本论文针对肿瘤临床治疗的问题,围绕肿瘤微环境的特点,通过高分子设计及智能纳米载体的制备,体内外的系统研究和比较,我们发现:基于智能纳米凝胶的基因释放系统能够更加有效的抑制肿瘤,我们希望本课题的工作能够对临床抗肿瘤基因治疗提供有益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