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朋作品集的编选是清初顺康时期文人、学士社交活动的典型方式之一。这些作品集的性质、内容和成书过程体现了文士的思想倾向、审美趣味、创作追求以及相互之间的声气相求。更重要的是,它们集中地展现出当时的时代氛围与文士的精神面貌。
《檀几丛书》《昭代丛书》是清初王睥、张潮编纂的两部专门汇辑时人小品杂著的丛书,也是清初“同朋作品集”的典型代表之一。它们集中体现了清初当代作品集在地域、创作群体、编纂及流传方式等各个方面的特点,特别是以扬州为中心、与各类文士息息相关的交游网络,同时极为生动地反映了文士创作与书籍出版、流通的互动作用以及明末清初江南出版业的文化内涵。此外,它们作为清初较早出现的小品丛书,也是“小品”——这一在晚明时期盛极一时的创作形式发展到清代的典型反映。
本论文以《檀几丛书》《昭代丛书》为中心,对其成书的文化氛围、编创主体、编辑出版过程、编辑特点、内容、流传方式等方面进行详尽细致的考察,并根据成书过程所展现的事实,对与此紧密相关的问题如扬州文士群体、交游活动以及文士创作与书籍出版、流通的互动等,同样予以细致的考察。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书籍史、文化史意义上的进一步阐论。
论文结构大致如下:
第一章:扬州风月。通过对《(康熙)扬州府志》特别是《艺文志》的解析,透视丛书编纂的时代与文化背景。以雅集、评点、辑文选诗为切入点,考察以张潮为中心的扬州士人交游网络。
第二章:《檀几丛书》《昭代丛书》的编辑与出版。这也是本论文的核心部分。深入考察丛书庞大的创作群体,编创者交游网络在编书过程中的形成与不断扩大,以及具体的编辑特点。
第三章:《檀几丛书》《昭代丛书》的内容与流传。对代表丛书特色的三类作品进行总结、分析,发见清初小品的文体观念、发展状况。对丛书在当时及后世的流传进行考察、梳理。
第四章:《檀几丛书》《昭代丛书》的书籍史意义。以《檀几》《昭代》为切入点,考察清初丛书的发展,以及江南的出版文化和非商业性私人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