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公安三袁的散文为研究对象,结合三袁生平与思想,从文体学、美学、文化学等多维视角切入,对三袁散文进行整体考察和比较分析,发掘三袁散文创作与其文学理论之间的密切关系,探讨三袁散文创作的丰富内容及复杂发展过程,揭示三袁散文的艺术特点、审美风貌、文化内涵及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的地位。本文主体研究内容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三章主要论述公安派形成发展的时代与文化背景,三袁的人生历程与思想变化,以及三袁在公安派文学思想建设上的贡献。第一章,论述晚明公安派勃兴的时代背景及原因。考察一个文学流派的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应当观照其产生、兴盛及衰退的全过程,最客观的角度应是将其放在当时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的多维空间中。因此,探讨公安派当然也不能脱离晚明风雨飘摇、动荡离乱的时代环境,本文力图在其生存发展的历史坐标中还原其勃兴的真实面貌,讨论公安派在社会文化、学术思潮、文学发展史上的基本定位。第二章,论述公安三袁的仕隐、交游与心路历程。地域与家世是三袁最初的文化滋养,对三袁思想与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三袁昆仲通过科举走入仕途,进而走入文化的中心圈,终创公安派之盛名。以《骚》《庄》为内核的楚文化的血脉,同样深层次影响着公安三袁的人格精神,进而影响到他们的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三袁由于性格及经历的差别,在处理仕与隐的矛盾时选择了不同路径:袁宗道期冀寄借佛禅从精神上自我超越;袁宏道在仕与隐中自在切换;袁中道早期是欲仕而不得,晚期则无心仕途。结社与交游活动,不仅影响到三袁学术思想的形成与人生道路的选择,而且对公安派的发展壮大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第三章,论述三袁文学思想的交互影响与修正。公安三袁是一个整体,其文学思想的正是在对复古潮流的反拨中逐渐形成的,经历了一个渐变的、不断修正的过程。总体而言,通变观是三袁文学理论的逻辑起点;“信腕”“信口”说是其文学理论的表达路径;“尚趣”与“尚淡”是三袁文学理论的审美取向。在公安派肇起、发展、高潮、衰微的整个过程中,三袁昆仲对公安派文学理论的建设上各自做出了不同的贡献。三袁的文学理论既交互影响,又相互补益,体现出较之其他文学流派成员间更加凝聚的坚定性。下编共四章,主要探讨公安三袁的散文创作。三袁的散文体裁多样,为论述的方便,本文试从山水游记、人物传记、尺牍与序体文四个方面进行论述,虽不能涵盖三袁散文创作的全部,亦可大体体现其散文创作的总体风貌和艺术特色。第四章,论述三袁的山水游记。三袁的山水游记写作始终努力践行其“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主张,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前人游记比德山水的审美范式,极大消解了山水寄情、言志、托物的表达结构,体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三袁将主体的“至情与纯真”寓于山水之中,体现出直遇与直寄的高度统一;以禅观山水的审美方式,表达主体性灵的山水之“悟”;审美趣味的“多元与偏好”,由绚丽转向追求质朴平淡之美。三袁在审美趣尚与艺术表现上体现出较高的一致性,同时又因其人生阅历、性格精神以及学术思想的差异而展现出不同的特点。第五章,论述三袁的人物传记。三袁的人物传记写作亦充分体现其“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主张,在继承前人创作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三袁的传记文更多地关注传主的真性情,个性自由和欲望追求,反映出晚明心学思潮背景下的对人性自由的讴歌和赞扬;更加突出平民的主体地位,描写市井细民寻常琐事,传达小人物的世俗情感与高尚美德,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韩、柳传记文借平民而讽喻的传统;更加重视人物精神世界的刻画,善于细腻刻画传主的生活细节来展现其精神风貌,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鲜活,达到传其神韵的艺术效果。三袁的传记文富有时代气息,语言平实通俗,体现出明显的世俗化审美取向。第六章,论述三袁的尺牍。三袁的尺牍真实地展现了各自的生存环境与心路历程,为更准确地把握三袁的人生态度、学术思想以及审美趣尚提供了一个特别的视角;三袁的尺牍也较全面展现了三袁的交游网络,不仅可以窥见三袁思想形成的脉络,还可以考证公安派由兴盛至衰微的流变过程。三袁尺牍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与审美价值。三袁的尺牍以其多样的述评方式,丰富的评论内容,博大精深的内涵传达自己的文学观念,对公安派的形成起到重要的凝聚作用。三袁将尺牍从应用性极强的文体中解脱出来,转向情感的抒写,使其具备文学抒情特质,表现出特殊的审美价值,有着革新意义的贡献。三袁的尺牍不仅内容率真自然,其形式亦不限于一格,随文变态、婉转赋形,在笔法、章法上臻于妙境。第七章,论述三袁的序体文。三袁序体文主要有书序、赠序、寿序三类,书序比较集中地反映三袁的文学观念和审美情趣,有的书序本身就是语言隽永、骈散间行、富有情韵的小品文;其赠序、寿序创作,已经打破传统模式,重在写人、叙事,将抒情、说理融为一体。三袁序体文表现的范围极为广泛,涉及文学、艺术、生活、世事、文人雅趣、记游出行、宗教等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三袁在序体文创作上往往交错使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各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比喻、对比、排比、反问等多种表现手法,且能将其融为一炉,充分利用各种艺术表现手法的优点,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