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加强,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极大的转变,新型的学习模式逐渐发展起来。学生对图书馆的需求已不仅限于传统的借还书以及寻求一桌一椅看书学习。更高的精神和文化追求对高校图书馆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满足新条件下读者的需求,增强读者的空间体验感,提高空间舒适度,促进各种交往行为产生。当下高校图书馆改建或新建时应更多关注灵活多样的“灰空间”设计。本文将选取安徽大学文典阁、安徽农业大学图书馆以及合肥学院南艳湖校区图书馆的“灰空间”进行使用后评估,并以此为出发点探讨能优化高校图书馆建设的思路。本文共分六章,其中第四章和第五章为本文的核心内容。第一章为绪论部分。论述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界定研究对象及其范围,阐述相关理论的国内外发展和选定研究方法。第二章介绍理论基础。研究高校图书馆“灰空间”的特征及其使用者的行为、心理特点。介绍高校图书馆“灰空间”的概况,并对其本质,分类,以及使用者的活动类型进行细致描述。对POE的相关理论,包括其概念,基本方法,基本程序以及在图书馆相关领域的研究进行阐述。第三章构建评价体系。进行图书馆“灰空间”POE研究体系构建。包括前期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研究阶段的整体流程和具体任务,制订评估指标集,列出了22个评价因子,并在收集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计算出个指标权重值。为本文奠定理论和技术基础。第四章开展使用后评估研究。选取合肥地区三个高校图书馆进行实地调研。使用文献法,观察法对其“灰空间”现状进行了解。再基于POE对其“灰空间”使用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和数据整理,得出较为真实和客观的评价结果。根据调研结果对比分析三个案例的空间类型、使用者的活动形式以及满意度,得出使用者对空间的“开放性”、“舒适感”以及“空间密度和尺度”满意度较高,对“设备”、“空间灵活性”、“分隔介质”以及“声音环境”这几方面的满意度较差。最后,结合观察结果分析总结出合肥高校图书馆建设的亮点与不足,切实影响使用者在空间的使用情况的原因主要有空间的启发作用不强、空间的物理环境不佳、物质的配置服务不足以及对使用者的心理感受关注度不够。第五章探讨高校图书馆“灰空间”优化策略。以促进新建或改建图书馆的优质建设为出发点,以案例研究成果为突破点,以建筑学的专业素养和使用者需求为以落脚点,基于物理量层面和心理量层面,探索更适用的高校图书馆“灰空间”的优化设计的策略,并在此基础上对前文三个案例提出相应优化建议,为日后高校图书馆“灰空间”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第六章为总结。对本文进行全面总结,阐述本文研究结果和研究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