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背景下,国有企业分类改革的战略正全面推进。国有企业分类改革的逻辑起点基于对过去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总结及理论的深入分析,即国有企业的经营性、营利性目标与其社会性、公益性、政策性的目标相互冲突,两类目标相互掣肘不能使国有企业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职能。分类改革后,公益类国有企业可以专门针对公益性的目标来经营,这包括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以及国计民生的产品,公益类国有企业这一定位的理论依据基于弥补市场失灵和弥补政府失灵的两大特性,同时也基于我国的特殊国情等方面。由此再进一步地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来分析公益类国有企业的目标,经营绩效目标包括:产品的产出效率、产出的持续性稳定性、有限商事性的目标;社会绩效目标包括社会福利目标、宏观经济贡献、经济政策目标。在明确公益类国有企业的目标后,基于企业行为和企业绩效的分析,可以进一步研究其企业行为的经济学解释,其行为和目标与其绩效建立了逻辑的因果关系。有了这一逻辑的支撑,公益类国有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可以通过“微观视角的经营目标”与“宏观视角的社会目标”两大板块建立起来,通过这个指标体系来综合性地评价公益类国有企业的绩效。案例分析显示,这一绩效评价体系能够有效地评价公益类国有企业的绩效。第1章,介绍了研究背景,从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两个方面说明了研究意义,并说明了研究思路和分析框架及其研究方法,同时也介绍了主要内容和创新。文献研究梳理了国有企业分类改革的研究、国有企业功能定位的研究、公益类国有企业经营目标的研究、国有企业绩效评价的研究和国外公益类国有企业的相关研究。第2章,阐述理论基础,并进行相关的文献梳理。本文使用的理论包括产权经济理论、公共物品理论、政府规制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企业绩效理论。第3章,国有企业改革历程与分类改革战略。理论搭建完毕后,本章首先分析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发展,厘清历年来国有企业改革的脉络,并由此寻找问题的突破口。国有企业的改革始终存在定位不清目标不明的问题,一方面,普遍认为国有企业存在低效率问题从而将改革重点放在了提高经营效率的方向上,另一方面,国有企业性质又要求其承担公益性社会性的目标,这就形成了目标的矛盾。国有企业要想提高经营效率又受制于公益性社会性的目标以及各种政策性负担,政府出于政策性的目的又会干预企业的经营,这又进一步造成政企不分的问题始终未能有效地解决。从这一逻辑起点出发,本章又继续分析了这两类国有企业在分类管理下的目标,最后分析并借鉴了国外国有企业分类的经验。第4章,公益类国有企业的功能与定位。本章研究公益类国有企业的功能和定位,这是公益类国有企业的总体目标。本章将给出其经济学解释,并阐述公益类国有企业定位的理论来源。这里重点从两个方面分析其定位:公益性,弥补市场失灵;有限商事性,弥补政府失灵。其中公益性又来自于三个方面,提供公共物品、解决外部性问题和在自然垄断行业中的特殊作用。其有限的商事性来自四个方面,即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可能存在资源配置无效率、政策失灵、无效的激励机制、寻租行为。公益性与有限的商事性共同构成了公益类国有企业的基本定位。另外,本章还从我国具体国情出发来对公益类国有企业的定位进行解释,并论述了公益类国有企业存在特殊的社会责任。第5章,公益类国有企业的绩效目标分析。本章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分析公益类国有企业的目标,并阐述目标之间的关系,以及两个目标体系之间的相互关系。微观目标是企业从自身出发追求的目标,公益类国有企业的微观目标包括投入产出效率、产出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规模和质量的发展以及有限商事性要求的经营目标。宏观目标是从社会出发追求的目标,包括社会福利目标、宏观经济贡献和经济政策目标。本章还阐述了各个目标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目标和经营目标这两个体系的关系。第6章,公益类国有企业的行为与绩效。本章基于公益国有企业绩效和行为的理论及逻辑联系,并从中分析其绩效的经济解释。公益类国有企业大都处在自然垄断的市场结构中,并且具有网络型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公益类国有企业规模效应的特征和巨大的沉没成本,并进一步影响了企业的行为。本章还通过规制理论对公益类国有企业的企业行为规制进行分析,从规制成本和收益的角度研究规制和规制放松的问题。第7章,公益类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的构建。本章试图根据前文的理论基础搭建一个公益类国有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这个体系分为“微观视角的经营性目标”和“宏观视角的社会性目标”两部分,前者根据有限商事性框架下的财务绩效指标体系得到,后者的指标体系通过公共产品目标和社会目标两个方面得到。最后再进行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