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长吻鮠(Leiocassis longirostris Günther)仔稚鱼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活饵投喂、饥饿、不同转食策略(突然转食和联合投喂)、不同投喂水平和投喂频率、以及主要环境因子(温度和光照)对长吻鮠仔稚鱼存活、生长、消化酶活性、主要应激反应指标的影响,从不同方面探讨了营养条件和环境因子对长吻鮠仔稚鱼期消化生理和应激反应的影响,以期为生产和实践中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建立合适的投喂管理模式、减少仔鱼的死亡、得到优质价廉的苗种提供理论依据。
主要研究内容结果如下:
1.卤虫(新鲜未强化)投喂下,长吻鮠仔稚鱼在日龄6-8dph(days after hatching)后表现出较高的消化酶活性。胃蛋白酶、胰蛋白酶、淀粉酶活性在8dph,脂肪酶活性在12dph时初次达到最高,此后维持在一个平稳的波动期,说明此期消化功能逐步得到完善。长吻鮠仔鱼口径与全长比值在7dph后即保持在0.07~0.08之间,表明口宽和全长在7dph日龄后处于同步发育期。
2.突然转食时仔鱼日龄显著影响仔鱼的存活率(P<0.05),越早转食仔鱼存活率越低。6dph日龄前转食,仔鱼存活率显著低于活饵对照组,终末体长、体重变异系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终末体长、体重变异系数随转食日龄增大而下降。人工配合饲料的引入显著降低仔鱼终末体重、特定生长率(Specific growth rate,SGR)(P<0.05)。
3.突然转食策略下,仔鱼全鱼消化酶活性显著受转食时仔鱼日龄的影响(P<0.05)。人工配合饲料组胰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活饵投喂组(P<0.05)。脂肪酶活性在各处理组间没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活饵对照组胃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7dph日龄转食处理组(P<0.05)。
4.突然转食下,人工配合饲料组仔鱼全鱼溶菌酶含量显著高于活饵投喂组(P<0.05),约为投喂活饵组的4倍;全鱼葡萄糖含量则以活饵投喂组最高,8dph日龄转食组最低(P<0.05):全鱼乳酸含量在各个处理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5.4d联合投喂下,各转食处理组间存活率、鱼体终末体重、SGR、体长和体重变异系数、消化酶活性均与活饵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但越晚转食,仔鱼存活率越高。
6.与活饵对照组相比,人工配合饲料的引入显著提高了仔鱼全鱼溶菌酶含量(P<0.05)。实验结束时,人工配合饲料组溶菌酶含量仍然高于活饵对照组,但各处理组间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P>0.05);鱼体葡萄糖和乳酸含量不受转食日龄的显著影响(P>0.05)。
7.投喂水平显著影响长吻鮠仔稚鱼的存活(P<0.05)。7-14dph日龄仔鱼,每天30%-60%鱼体湿重投喂时,存活率显著高于每天20%与70%鱼体湿重投喂处理组(P<0.05),特定生长率随着投喂水平的增加而显著上升,以60%鱼体湿重投喂组最高(P<0.05)。通过仔稚鱼存活率和投喂水平做一元二次回归得到7-14dph日龄仔鱼最适投喂水平为鱼体湿重的43.29%/d,通过特定生长率与饲料投喂水平做折线回归得到日龄仔鱼最适投喂水平为鱼体湿重的43.1%/d。
8.21-29dph日龄仔鱼,每天50%鱼体湿重投喂处理组存活率显著高于每天10%鱼体湿重投喂组(P<0.05),每天10%鱼体湿重投喂组的SGR显著低于其他各处理组(P<0.05),通过仔鱼存活率与饲料投喂水平做折线回归(Broken-lineregression)得到21-29dph日龄仔鱼最适投喂水平为鱼体湿重的30.62%/d;通过特定生长率与饲料投喂水平做折线回归得到日龄仔鱼最适投喂水平为鱼体湿重的28.41%/d。
9.本实验中,不同日龄仔鱼鱼体分化均未受投喂水平的显著影响(P>0.05)。各期仔鱼鱼体产出与饲料投入之比随投喂水平的升高而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鱼体水分含量随投喂水平增加而显著下降(P<0.05),鱼体粗蛋白含量随投喂水平上升而显著上升(P<0.05);鱼体粗脂肪和灰分含量在各处理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10.投喂频率显著影响长吻鮠仔稚鱼的存活、生长、鱼体分化及鱼体水分含量(P<0.05)。6次/d显著提高了仔鱼的存活率与SGR,降低了体长变异系数和鱼体水分含量;终末体重变异系数以2次/d和8次/d最低(P<0.05)。投喂频率对生长的影响不因仔鱼日龄大小而改变,但仔鱼日龄显著影响仔鱼的存活。
11.仔鱼一次饱食投喂后胃排空在摄食5到7h后出现一个平台期,之后在第11和13h又出现一个平台期,说明长吻鮠仔鱼在摄食后5h内胃内食物已出现显著变化趋势。
12.一次饱食投喂后,长吻鮠稚鱼淀粉酶活性在饱食投喂后6h(13:00)达到最高(P<0.05);胰蛋白酶活性则随着取样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至21:00时达到最高(P<0.05);脂肪酶活性在投喂后4-6h(11:00-13:00)最高(P<0.05)。
13.光照强度在5-250Lx范围内,对长吻鮠仔鱼生长和存活无显著影响(P>0.05)。SGR变异系数在5Lx处理组最高(4.05),150Lx处理组最低(2.57)。
14.12dph日龄长吻鮠仔鱼,5Lx和150Lx处理组全鱼皮质醇含量显著高于50Lx处理组(P<0.05)。随着实验的延长,19dph日龄时,5Lx和150Lx处理组仔鱼全鱼皮质醇含量显著高于28dph日龄仔鱼;50Lx处理组仔鱼全鱼皮质醇含量显著高于12dph日龄(P<0.05)。
15.全鱼溶菌酶和葡萄糖含量在各处理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随实验周期的延长,各处理组间12dph日龄仔鱼全鱼溶菌酶含量显著低于19和28dph日龄仔鱼(P<0.05)。全鱼葡萄糖含量则随实验周期的延长显著下降(P<0.05)。全鱼乳酸含量与全鱼葡萄糖含量呈现相同的趋势,除12dph日龄时,150Lx处理组全鱼乳酸含量显著低于200Lx处理组外,其他处理组在各取样时间点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实验周期的延长,全鱼乳酸含量显著下降(P<0.05),12dph日龄仔鱼全鱼乳酸含量显著高于19和28dph日龄仔鱼(P<0.05)。
16.3h内增温9℃或者降温10℃未显著影响长吻鮠仔鱼的存活率(P>0.05),但降温10℃显著抑制了长吻鮠仔鱼的生长(P<0.05)。
17.19dph日龄时,降温处理显著升高了长吻鮠仔稚鱼仔鱼全鱼皮质醇含量(P<0.05);实验期间,升温处理组显著升高了全鱼溶菌酶含量(P<0.05)。降温10℃显著抑制了长吻鮠仔鱼溶菌酶的分泌(P<0.05)。随实验周期的延长,除降温10℃处理组外,其他处理组溶菌酶含量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28dph日龄时各处理组间呈现显著的温度依赖效应,水温越高鱼体溶菌酶含量越高(PP<0.05);升温处理显著的降低了鱼体葡萄糖含量(P<0.05)。12dph日龄时降温未显著影响鱼体葡萄糖含量(P>0.05),7天的温度适应后(19dph日龄),降温5℃处理组全鱼葡萄糖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8dph日龄时,降温处理组全鱼葡萄糖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和升温处理组(P<0.05)。鱼体乳酸含量未受变温和实验周期的显著影响(P>0.05)。
18.12dph日龄时,降温5℃显著降低鱼体SOD活性(P<0.05)。7d适应后(19dph),升温处理组全鱼SOD活性显著高于降温处理组(P<0.05)。28dph时各处理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19dph日龄,各处理组鱼体SOD活性约为12和28dph日龄的一半。12dph和19dph日龄时,升温或者降温均未显著性影响鱼体丙二醛(MDA)含量(P>0.05)。28dph时,降温处理组MD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和升温处理组(P<0.05)。
综上,人工配合饲料的引入显著的影响长吻鮠仔稚鱼的生理状况,联合投喂能够使其得到改善。合适的投喂水平和投喂频率使得长吻鮠的生长和存活得到改善。环境的变化对长吻鮠仔鱼的生长和存活均有较显著的影响。因此加强仔稚鱼期投喂管理的研究,寻求合适的投喂管理模式对水产育苗产业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