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政治学语境中的共和一词起源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对其进行过阐述,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对其也有所涉及。经过不断的分化、糅杂,其基本涵义和核心理念在漫长的政治思想发展历程中,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对于什么是共和,古今中外的思想家给予了不同的回答,但国权公有、多元均衡、包容妥协、和平和谐、崇尚法律、推崇美德等共和思想的内核则始终贯彻其中。近年来,随着西方新共和主义思潮的复兴,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开始关注共和问题,从共和的维度出发,寻求平衡单纯民主所蕴含的局限性的良方。中国共产党人经过长期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将这一起源于西方的政治词汇与充分体现共产党价值追求的“人民”一词相结合,创造了“人民共和”这一既体现在我国国名之中,又反映了我国的政治制度和体制结构的重要词汇。并在客观上形成了党的人民共和的基本理念。这些基本理念贯穿于党的理论与实践活动之中,通过共和国的制度架构转化为实践,并展现出独特的中国风格和中国特色。本论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基本原理为指导,坚持宏观的历史透视与微观的历史剖析相结合,坚持目的与手段、真理与价值的统一,从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学、历史学等各学科交叉整合的视角,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以及中外比较研究法、理论联系实际法、信息梳理与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对党人民共和理论的思想渊源进行分析和阐述,对中国共产党人追寻和探索人民共和理论与实践的历史轨迹和发展脉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概括和诠释了人民共和的基本理念、制度框架及其基本特征。根据对人民共和实践的现实境遇的分析和把握,探讨新时期新形势下的路径选择。论文主体共分为六个部分进行分析和论述。第一部分,从人民共和理论对西方共和主义有益成果的借鉴、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人民共和思想的继承以及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共和”观念的扬弃等方面对党的人民共和理论的思想渊源进行了分析。第二部分,以时间为线索厘清党探索人民共和的历史轨迹,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民主革命时期的初步探索、新中国成立后的继续探索以及改革开放后的新探索。第三部分,从人民共和的基本理念、制度架构和基本特征三个方面对中国共产党人民共和理论的主要内容进行理析。以人民当家作主作为政治追求的首要价值,以政治参与多元化作为政治运行的重要方式,以权力的制约与监督作为政治良性运转的保障,以宪政法治和公民美德作为政治运行的双重支撑和以政治发展成果和谐共享作为政治发展目标等构成了人民共和的基本理念。这些基本理念在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制度以及“一国两制”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制中得到充分体现,并具有其独特的基本特征: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坚持一元领导与多元有序参与相结合,体现平等、包容、妥协、和谐的精神内核,彰显我国根本社会制度的优越性等。第四部分,从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到进一步尊重与落实、基本政治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权力制约与监督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获得突破性进展等四个方面对人民共和实践取得的进展进行高度肯定的同时,正确认识其在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促进政治多元参与、加强权力制约与监督以及确保政治发展成果和谐共享等方面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在此基础上全面评析党的人民共和实践的现实境遇。第五部分,从三个层面对进一步健全与完善人民共和的路径选择进行了思考:一是完善人民共和实现的制度保障;二是推动人民共和实践的规范化和法制化;三是营造有利于人民共和心理认同的政治文化氛围。结论部分,总结与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民共和理论与实践的经验和现实启示:人民共和的理论与实践必须立足于中国基本国情;人民共和的实践必须与推进政治社会化和公民社会建设结合起来;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统一;必须推进人民共和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必须借鉴和吸纳人类社会一切优秀的政治文明成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