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胸痹”气虚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研究,探讨不同冠脉CTA影像特征的患者其体内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差异。 方法:将符合标准的“胸痹”气虚血瘀证患者初步入选本研究,入选患者采用西门子Definition As+128层螺旋CT进行冠状动脉CTA检查。根据其冠状动脉CTA结果、斑块成分将患者分为四组:(1)钙化斑块组,纳入20例;(2)非钙化斑块组,纳入20例;(3)混合斑块组,纳入20例;(4)对照组(冠状动脉CTA未见明显异常),纳入40例;共计100例患者纳入本项研究中。然后对这100例患者的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中医症状积分、年龄、性别、BMI、危险因素(吸烟史、心血管疾病家族史、高血压病史、肥胖史)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初步探讨“胸痹”气虚血虚症患者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与不同冠状动脉CTA影像特征之间的关系。 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患者100例,其中男性占56例(56%),女性占44例(44%),各组间男女分布无统计学差异。2.非钙化斑块组与混合斑块组患者血清IL-6、hs-CRP水平较对照组及钙化斑块组患者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钙化斑块组与非钙化斑块组患者TNF-α水平较对照组及混合组患者稍升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四组患者间气虚血瘀证中医症状积分有一定差异,三组阳性斑块组“胸痹”患者中医症状积分较对照组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非钙化斑块组患者的中医症状积分最高,较钙化组患者明显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较混合组患者也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胸痹”气虚血瘀证中医症状积分与IL-6及hs-CRP水平呈一定程度线性相关,且此两种细胞因子水平随着中医症状积分的增加而增加。5.钙化斑块组、非钙化斑块组及混合斑块组间患者规范治疗率有一定差异性,钙化组与非钙化组患者规范治疗率相比有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不同冠状动脉CTA影像特征的四组患者间BMI存在显著差异。7.钙化斑块组、非钙化斑块组及混合斑块组患者胆固醇(TC)及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较对照组患者升高,且非钙化斑块组患者升高最为明显,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冠状动脉CTA不同影像特征的四组患者甘油三酯(TG)及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在各组间无明显差异。8.吸烟史、心血管疾病家族史、高血压、糖尿病均是冠状动脉CTA影像特征为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结论:1.所观察的100例患者中冠状动脉CTA影像特征提示为斑块形成的发病率有一定的性别差异。2.“胸痹”气虚血瘀证患者血清IL-6、hs-CRP及TNF-α水平与CTA影像结果有一定相关性。3.不同斑块组间中医症状积分有显著差别。4.中医症状积分与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有一定相关性。5.规范治疗对于冠状动脉CTA影像特征提示为斑块形成患者意义重大。6.所观察的100例患者中BMI与冠状动脉CTA影像特征提示为斑块形成患者发病率成正相关。7.冠状动脉CTA影像特征提示为斑块形成患者与血脂水平有一定相关性。8.冠状动脉CTA影像特征提示有斑块形成者与诸多危险因素(吸烟史、心血管疾病家族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等)有一定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