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会被要求同时执行某个动作;倘若他/她们的动作在时间或频率上达成一致,就是一种人际同步。人际同步会导致更多的亲社会表现,如乐于助人;这被称作人际同步的亲社会效应。关于这一效应背后的脑基础,目前仍不清楚。不同于传统的脑研究(聚焦单脑的活动),近期的脑研究发现,人际同步这一类互动行为会伴随出现脑与脑之间的信号同步,即脑间同步。基于社会互动视角,本研究提出人际同步促进亲社会行为的脑基础可能在于脑间同步。同时,有理论认为自我-他人融合(无法分辨自己和他人的关联信息)是人际同步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关键所在,该因素在这一效应中起到什么作用?再者,如果说凸显自我关联的信息,如启动自我觉知(个体对自己有所认识的内部主观状态),是否会影响上述脑基础呢?为了探究人际同步情境下亲社会行为的脑基础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采用基于近红外光谱成像的超扫描技术,同时采集被试的大脑数据;我们选定同时摆臂/按键为人际同步任务;对被试的亲社会性进行测量,一个是在真实的同伴受罚情境下,要求被试选择帮助同伴分担惩罚的比例,另一个是在虚拟的同伴受困情境中,要求被试主观报告愿意帮助同伴的时间;测量自我-他人融合程度,是要求被试对按不同比例合成的自我-他人面孔图片,判断是自己还是同伴;启动自我觉知,是要求被试圈出所阅读材料中所有的第一人称代词“我”。本研究5个实验的主要结果是:(1)无论是被动的动作同步还是主动的动作同步,其伴随的脑间同步均与随后的助人行为和助人倾向存在相关关系(实验1,2)。(2)自我-他人融合中介了动作同步下的脑间同步与助人行为之间的关系(实验3),同时将其他的因素(如感知相似性、积极情绪)作为中介变量的中介效应并不成立(实验4)。(3)启动自我觉知后,动作同步后的助人行为变少,自我-他人融合程度降低,也无法观察到动作同步下的脑间同步,相应的中介效应更是不成立(实验5)。上述结果表明,在人际同步情境下的亲社会性,可以被脑间同步所预测;更重要的是,这种预测被自我-他人融合所中介,预示着亲社会行为提升的一种可能心理机制;进一步,自我觉知会改变脑间同步,改变自我-他人融合的作用,削弱该效应。本论文研究揭示了脑间同步与人际同步的亲社会效应之间的关联,以及自我-他人融合和自我觉知分别对上述关联的中介和调节作用。同时,论文研究也丰富了我们对亲社会行为形成和发展的认识,更为维持和促进现实社会互动中的亲社会行为提供了一些实践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