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CT水成像、X线小肠造影对克罗恩病的影像表现及特点,结合消化内镜研究克罗恩病的临床病理特点,试图进一步提高对克罗恩病的认识。
方法:分析经病理、手术证实的的39例克罗恩病患者的CT水成像、X线小肠造影(X线钡餐+窦道造影)及消化内镜表现。其中CT水成像检查39例,X线小肠造影检查28例(腹部窦道造影检查18例),消化内镜检查34例。同时行CT水成像和X线小肠造影检查28例,行CT水成像和消化内镜检查34例,行X线小肠造影和消化内镜检查24例,行CT水成像、X线小肠造影及消化内镜检查18例。观察病变范围、部位、形态及活动性,重点观察:(1)病变范围:单及多节段性病变;(2)病变部位:各肠管受累及情况;(3)肠腔病变:肠腔狭窄、扩张、积气、积液;(4)肠壁病变:肠壁增厚、肠壁积气、肠壁水肿带、肠壁脂肪、强化、溃疡、炎性息肉;(5)肠外病变:肠瘘、腹腔内脓肿、系膜区淋巴结、系膜区血管束、肠管周围蜂窝织炎、炎性包块、腹腔积液;(6)病变活动性及慢性情况。
两位医师分级评估肠壁粘膜、肠壁结构和系膜血管;0级:肠管充盈良好,粘膜分层清晰、系膜血管轮廓和走向清晰显示;1级:肠管大部分充盈良好,粘膜分层大部分清晰显示、系膜血管轮廓和走向基本显示;2级:大部分肠管充盈欠佳,粘膜分层大部分不能清晰显示、系膜血管显示不佳。
本次研究将正常小肠和常见病变的诊断标准规定为:正常小肠肠腔肠壁光整连续,肠管扩张均匀而无狭窄,厚度<3mm,当小肠肠壁厚度≥4mm时,即为肠壁增厚,增厚的肠壁以静脉期测量为准;肠腔扩张直径>3cm,狭窄直径<1cm;炎症性肠病的肠壁增强后强化增加,以病变肠壁动脉期强化较周围正常小肠强化增加10-20Hu之间为轻度强化,增加20-30Hu之间为中度强化,增加30Hu以上为重度强化;系膜区淋巴结肿大,直径>5mm。
对各种检查方法就病变的显示情况、病变肠壁的CT值及厚度等做统计学分析。
结果:本组39例CT水成像,9例肠梗阻患者未服用对比剂,余30例患者,1例老龄患者(3.3%)饱胀感较重,29例患者(96.7%)舒适程度易于接受;39例小肠图像解剖结构显示分级:肠管充盈在0、1、2级例数分别为33/39(84.6%),4/39(10.3%),2/39(5.1%);粘膜和肠壁结构在0、1、2级例数分别为29/39(73.4%),8/39(20.5%),2/39(5.1%);系膜血管在0、1、2级例数分别为38/39(97.4%),1/39(2.6%),0/39(0%)。
病变显示(1)病变范围:多节段性病变在CT水成像、X线小肠造影及消化内镜中的例数分别为:33/39(84.6%)、25/28(89.3%)、30/34(88.2%);单节段性病变在CT水成像、X线小肠造影及消化内镜中的例数分别为:6/39(15.4%)、3/28(10.7%)、4/34(11.8%);(2)病变部位:空肠、升结肠、盲肠、回肠受累例数分别为3/39(7.7%)、2/39(5.1%)、6/39(15.4%)、28/39(71.8%);(3)肠腔病变:肠腔狭窄在CT水成像、X线小肠造影及消化内镜中的例数分别为:26/39(66.7%)、15/28(53.6%)、22/34(64.7%);肠腔扩张在CT水成像、X线小肠造影及消化内镜中的例数分别为:9/36(25%)、2/28(7.1%)、2/34(5.9%);(4)肠壁病变:肠壁增厚在CT水成像、X线小肠造影及消化内镜中的例数分别为:34/39(87.2%)、2/28(7.1%)、0/34(0%);肠壁积气在CT水成像、X线小肠造影及消化内镜中的例数分别为:7/39(17.9%)、0/28(0%)、0/34(0%);肠壁水肿带在CT水成像、X线小肠造影及消化内镜中的例数分别为:7/39(17.9%)、0/28(0%)、0/34(0%);肠壁脂肪在CT水成像、X线小肠造影及消化内镜中的例数分别为:4/39(10.2%)、0/28(0%)、0/34(0%);肠壁异常强化在CT水成像、X线小肠造影及消化内镜中的例数分别为:37/39(94.8%)、0/28(0%)、0/34(0%);肠壁溃疡在CT水成像、X线小肠造影及消化内镜中的例数分别为:0/39(0%)、10/28(35.7%)、13/34(38.2%);炎性息肉在CT水成像、X线小肠造影及消化内镜中的例数分别为:0/39(0%)、11/28(39.3%)、13/34(38.2%);(5)肠外病变:肠瘘在CT水成像、X线小肠造影及消化内镜中的例数分别为:4/39(10.3%)、13/28(46.4%)、0/34(0%);腹腔内脓肿在CT水成像、X线小肠造影及消化内镜中的例数分别为:10/39(25.6%)、12/28(42.8%)、0/34(0%);系膜区淋巴结肿大在CT水成像、X线小肠造影及消化内镜中的例数分别为:13/39(33.3%)、0/28(0%)、0/34(0%);系膜区血管束增多、增粗在CT水成像、X线小肠造影及消化内镜中的例数分别为:9/39(23.1%)、0/28(0%)、0/34(0%);肠管周围蜂窝织炎在CT水成像、X线小肠造影及消化内镜中的例数分别为:12/39(30.8%)、0/24(0%)、0/34(0%);炎性包块在CT水成像、X线小肠造影及消化内镜中的例数分别为:8/39(20.5%)、0/28(0%)、0/34(0%);腹腔积液在CT水成像、X线小肠造影及消化内镜中的例数分别为:22/39(56.4%)、0/28(0%)、0/34(0%);(6)39例克罗恩病,病变活动期28例,慢性期11例,活动期指标:肠壁分层、重度强化、溃疡、木梳征、淋巴结肿大、肠瘘、蜂窝织炎,发生例数分别为:23/28(81.4%)、21/28(75%)、13/28(46.4%)、9/28(32.1%)13/28(46.4%)、13/28(46.4%)、12/28(42.8%);慢性期指标:肠壁纤维化、肠壁内脂肪、炎性息肉、脓肿、炎性肿块,发生例数分别为:7/11(63.6%)、4/11(36.4%)、10/11(90.9%)、10/11(90.9%)、7/11(63.6%)。
结论:(1)克罗恩病多表现为多节段性病变(91.7%),好发于回肠(71.8%)。(2)克罗恩病常见的影像学改变是肠壁增厚(87.2%)、异常强化(94.8%)、肠腔狭(66.7%);少见表现有肠壁脂肪(10.2%)、炎性肿块(20.5%)等。(3)X线小肠造影易于显示克罗恩病线形溃疡和卵石征的特征性改变,对于克罗恩病的初次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但难以明确显示肠壁增厚、肠外蜂窝织炎、炎性肿块等并发症。消化内镜易于显示肠壁黏膜纵行裂隙状溃疡和卵石征样改变,对克罗恩病的明确诊断具有重要作用,但难以明确显示肠壁增厚及肠管外并发症。CT水成像可明确显示克罗恩病肠壁及肠外并发症,其在全面评价克罗恩病的范围、并发症及指导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但难以显示肠壁溃疡及息肉病变。(4)肠壁分层、重度强化、溃疡、木梳征、淋巴结肿大、肠瘘、蜂窝织炎等提示克罗恩病活动期;肠壁单层均匀增厚、不强化-轻度强化、肠壁内脂肪、炎性息肉、脓肿、炎性肿块提示克罗恩病慢性期;(5)多种检查方法相互结合,有益于客观反映克罗恩病的的复杂病理表现,科学、客观的揭示其临床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