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建筑共生发展模式初探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33923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共生既是自然的本质,也是社会的本质。本文以生物学中的共生理论为起点,用生物共生和社会共生理论的分析方法,对开放建筑的内涵进行分析,以增强开放建筑理论及实践发展的坚定性与自觉性。   共生兼具时间的延续性和空间的包容性。从哲学观点看,宇宙人生万象皆存在共生机制,共生机制中又包含三要素:资源要素,约束条件和主体要素。以此推论,开放建筑亦存在共生机制。故开放建筑的共生三要素运转与否,关系到这种建筑方法能否顺应全球建筑发展的浪潮;共生三要素运转与否也是开放建筑能否实现其秉持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必然条件。因此,构建开放建筑的共生发展模式,带动开放建筑及其背后重要的支持产业的发展,为本研究的重心所在。   有鉴于此,本研究通过文献回顾、问卷调查、归纳演绎等方式,建构开放建筑的共生发展模式,并以日本大阪NEXT21集合住宅项目为实证案例,评估其共生发展模式与程度,分析这个开放建筑项目发展至今的优势与劣势,并提出改善建议。   本文用五个章节对开放建筑的共生发展模式展开讨论。首先论述开放建筑发展的背景及出现的问题,分析出开放建筑在拥有良好的理论基础下,还需通过“人群”、“物群”和“事群”三者的整合来达到和合共生的发展目标。然后在文献回顾中,对共生理论、开放建筑理论等文献进行研究,进一步建立起开放建筑共生发展理论和共生发展模式。接下来应用建立起来的共生发展模式,调研并详细分析开放建筑的经典案例,得出评估结果,将理论与研究实践结合起来。最后对开放建筑的共生发展模式加以总结,并提出研究建议。  
其他文献
即使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仍有相当数量的人群其居住环境受经济条件制约而无法得到改善,甚至无家可归。本文通过研究如何满足人类在不同环境条件下最低限度的居住需求,继而总
在中国,尤其199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向纵深推进,城市居民的社会分层现象逐步明显。同时,随着国家住房制度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城市中低收入阶层的居住问题开始显现,并由
我国在90年代前后,为了尽快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建设了数量巨大的适用住宅。虽然相对之前的住宅建设标准有所提高,但仍然不符合现代住宅的居住要求,能耗巨大,室内环境舒适度相
我国城镇中历史街区遍布,其中历史性商业街区以商住结合的历史街巷形式为特色。位于中小城镇的历史性商业街区,本身具有生态景观和历史文脉等旅游资源,是城镇藉以发展旅游业的契
21世纪以来,能源与环境问题倍受重视,建筑节能的迫切性日益凸显,加强居住建筑的节能研究更是当务之急。外窗是节能薄弱环节,而室外可调节遮阳是外窗节能中一项高效措施,对夏热冬冷
我国失能者人数众多,虽然具有某些方面的功能缺失,但是他们与正常人一样,对于日常生活有着自身的要求。但是长时间以来失能者所居住的住宅远远不能满足其特定的空间与使用需
西部边贸城镇自然地质环境复杂敏感,城镇建设发展条件欠缺,随着西部大开发“深入推进”的号角,新一轮的开发规划正在酝酿,综合整合利用西部边贸小城镇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的农村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的住宅建设也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新建和改建的农村住宅逐年增多。近年来,每年新建的农村
本文以大运河为主线,结合近代城市史、经济史、交通史与水利史等方向,综合研究了运河在苏南地区近代工业产生与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力,探讨了运河对近代沿运城市社会及经济发展的作
城市蔓延,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城市地域扩张、社会演进、经济整合的重要表现形式和存在形态。城市蔓延在疏散原有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减少环境污染、获得更高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