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美丽中国》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审美特征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uo128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纪录片国际化在全球纪录片产业已是潮流,2011年1月1日8点覆盖全球的我国第一个专业化纪录片频道——CCTV-9纪录片频道正式开播,它标志着我国纪录片发展进入一个专业化、国际化的崭新时期。该频道开播的第一部纪录片是由我国央视控股的中视传媒与BBC自然历史制作小组花费三年时间拍摄的纪录片《美丽中国》,它是我国纪录片迈入国际化轨道的典型代表,央视把它作为纪录片频道开播的首个节目,说明纪录片《美丽中国》体现出了国内纪录片的最高水平。本论文以《美丽中国》为例,运用美学、哲学、社会心理学等相关理论,结合文献分析法、个案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来分析它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审美特征,同时把《美丽中国》与BBC拍摄的野性系列片之一的《野性非洲》进行对比,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异,然后总结《美丽中国》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的意见,再从宏观角度分析我国自然类题材纪录片产业发展出现的问题与采取的策略以下是本论文的内容结构:第一章是介绍选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纪录片《美丽中国》的研究现状、选题的研究方案。第二章是纪录片《美丽中国》的简要评述情况,包括阐述、热播原因分析和艺术特征三部分。第三章是纪录片《美丽中国》的艺术表现手法研究,笔者认为一切能够表现作品的艺术形式都可以称之为艺术表现手法。包括艺术构思的表现、艺术传达表现(视听觉元素分析、蒙太奇分析和叙事策略等内容)。第四章是纪录片《美丽中国》的审美特征研究。审美是审美主体(人)在实践活动中对审美对象所包含的人的本质力量的领悟,人们通过审美活动达到提高思想觉悟、感染心灵的作用。该章节从这一审美理念出发,分析纪录片《美丽中国》意境美和人文美的叠加、民族文化之美、生态和谐美、真实美的审美特征。第五章是对纪录片《美丽中国》与BBC《野性非洲》的比较研究,找出它们的差异,寻求各自的优势。第六章是对纪录片《美丽中国》的反思与启示,首先是分析《美丽中国》的优点与不足之处,虽然《美丽中国》画面唯美、精致,传达主题很深刻,但对自然环境保护意识理念的加强缺乏深度。然后是分析当下自然类题材纪录片发展的瓶颈因素及发展策略。
其他文献
“边缘人”的书写是贯穿苏童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苏童选择了“枫杨树乡村”和“香椿树街”的小城写作,对小人物进行关注,向底层生活回归。本文以“苏童小说的‘边缘人’叙事
详细介绍用逐差法、线性回归法、加权平均法处理牛顿环测透镜曲率半径数据的方法和过程。比较三种实验数据处理方法的优缺点,其中加权平均法既考虑了如何克服实验的系统误差,
21世纪以来我国生活水平明显提高,随着精神需求开始像物质需求一样增加,人们对自己内心情感的体验和关注远比过去多;同时,较快的生活步伐和激烈的外部竞争给人们心灵带来越来越大
心理弹性是一种能够帮助个体缓冲或抵御危机、压力或创伤事件的消极影响,促进良好适应和健康成长的积极心理品质。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末期,身心由不成熟到成熟阶段,心理波动比较
文章从明代驿传制度的建立入手,以明代陕西布政司的行政建置为基础,运用统计学、史料分析等方法总结明代陕西驿站的设置沿革与分布情况,分析此地区驿站在组织管理及功能方面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政府开始在公共服务领域中推行市场化改革。经过了20多年的探索和发展,我国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公共服务市场
许多英语教师花了大量精力批改学生的作文,但教师的辛劳似乎效果不大。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探究、积极合作,致力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
主要讨论稀疏编码在自然图像统计特性中的应用,利用稀疏编码实现图像的特征提取以及消除图像中的高斯噪声。文中利用双梯度算法对自然图像的基向量进行迭代学习。实验表明,提
提出了一种基于星表数据的建模和仿真方法,模拟在任意观测时刻、任意观测地点观测到的星空背景。利用依巴谷星表,首先经过一系列时间转换,将所提供的在星表历元时刻的恒星位
在此运用软件Saber和Matlab/Simulink对车载逆变电源系统进行了联合仿真,得到具有闭环控制功能的车载逆变电源系统的实时仿真结果。通过仿真结果表明利用Saber和Matlab/Sim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