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创作及《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作品四十三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chen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拉赫玛尼诺夫(1873—1943),是俄罗斯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和钢琴家。由于其在作曲、指挥、演奏三个方面同时具有深厚造诣,使得他对音乐的理解有着巨大的优势。拉赫玛尼诺夫的大部分音乐活动在二十世纪,但他的音乐风格仍属于十九世纪浪漫主义,并被认为是晚期浪漫主义硕果仅存的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一生写作了许多体裁的大量作品,并广为流传。《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作于1934年,是拉赫玛尼诺夫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也是他的巅峰之作。《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取材于一百多年前帕格尼尼的《24首小提琴随想曲》,利用其中第24首随想曲的音乐主题,写成单乐章的钢琴与乐队曲,此曲包含了24个变奏,技巧复杂精深、气势辉煌。本文在对《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探索和研究的过程中,通过对作曲家时代背景的了解、钢琴作品特征以及整体作曲风格的理解与把握、试图分析《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的创作特征与艺术特色。本文包含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拉赫玛尼诺夫创作风格的形成及其背景,拉赫玛尼诺夫少年成名,在青年时代获得了极大荣誉的同时也遭遇了致命的打击,中年之后他一直飘泊国外,拉赫玛尼诺夫的创作风格具有浓厚的悲剧性、丰富的民族色彩以及浪漫主义的气质魅力。第二部分重点介绍了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曲,对其各个时期的创作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钢琴作品进行了简单介绍,其中包括《音乐瞬间六首》、《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音画练习曲》、《科雷里主题变奏曲》。第三部分对《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的创作背景和风格特点进行了分析和论述,尤其是对该曲的旋律特点、和声特点、力度变化、曲式结构等四个方面作了较为深入的剖析。
其他文献
薇甘菊发生区域的新造林地极易受到薇甘菊的侵袭、危害,为了寻找成本低廉、防效显著的薇甘菊控制技术,受森林郁闭度大于70%时薇甘菊难以生存且对周围其他植物不造成危害的自然
校企联合的培养是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初步探讨了高等院校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主要从强化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改革、共建实
中国传统民居是中华各族人民世世代代长期奋斗而创造的自然—社会—人相互关联的广泛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经过千百年的风雨沧桑,更替、演进、碰撞、融合,肯定又否定,分解又
随着教育民主化思潮及个性化教育的发展,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反思传统教学机械、划一、压制学生个性发展的弊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注学生个性化、差异性发展的差异教学成为
物理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所研究的是物质的基本结构、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以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正是由于学科的特点,在中学课程教与学的过程
许多日本学者都试图给“私小说”下个明确的定义,但由于各人的文学观、小说观不尽相同,因此至今仍很难找到一种能被人们公认的、明确的定义。然而,如果我们从作品的题材、内
本试验以高氏一号培养基为分离培养基,对从陕西杨凌地区不同类型土壤中分离出的400多株放线菌进行皿内对峙筛选和液体发酵平板筛选,获得1株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拮抗性较好且遗
选取受灾人口、农作物受灾面积两个指标作为雪灾脆弱性分析的因素,在灾情数据标准化处理的基础上,采用参数估计方法确定灾情总体所服从的概率分布形式,结果表明,在显著性水平 时,
在我国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多教少问,学生多“接受”少思考,表现为“满堂灌”和“注入式”的教学形式。即使有少部分问题,也仅仅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被动回答问题,而不是启发式
教师作为一门专业化职业,其职业行为有许多特点和技术要求,需要进行特殊训练。然而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和整体性,使得教学技能的培养出现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尴尬局面。微格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