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重庆市某社区人群10年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患病率的变化趋势分析目的:了解重庆某社区人群十年来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患病率的变化趋势。方法:调查分别于2003年、2008年及2013年在重庆市沙坪坝区某社区进行,项目包括人体学测量、空腹血糖检测和口服75g无水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 OGTT)。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诊断依据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1999年诊断标准。被调查人群按年度分组、按性别和年龄分层后,统计各组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患病率。结果:2003年、2008年及2013年分别纳入3140人、3867人、5429人。各年份间男女性别比例、平均年龄、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及腰围均无明显差异。标化后糖尿病的患病率分别为6.3%、12.2%、15.5%;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分别为13.1%、16.9%、47.9%。各年份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均呈明显增高趋势(P<0.01)。各年份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患病率男性显著高于女性,且增长幅度明显大于女性。随年龄增长,男女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均呈上升趋势。结论:该社区人群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患病率在近10年内呈显著增高趋势,并且男性增高幅度明显大于女性。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患病率最高增幅均出现在60岁后。襄二部分补体C3对2型糖尿病发生的预测价值研究目的:观察血清补体3(complement 3, C3)水平升高是否增加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的发生风险。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巢式病例对照研究,以重庆市沙坪坝区某社区非糖尿病人群为研究对象,收集临床资料并追踪随访5年,分别在基线和随访期间行口服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 OGTT)。按1:1选取与新诊断T2DM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匹配的糖耐量正常者作为对照组。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C3对T2DM发病的影响。结果:在5年随访期间,2541名受试者中新诊断T2DM患者255例,男/女例数为141/114,年龄(61.3±9.9)岁,对照组年龄(61.4±9.8)岁。T2DM组基线血清C3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1.29±0.23)比(1.25±0.21)g/L,t=-2.017,P=0.044]。在T2DM组,基线血清C3水平分别与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腰围(wasit circumstance,WC)、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 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空腹胰岛素(fasting insulin, FINS);在对照组,基线血清C3水平分别与BMI,WC,收缩压(sistolic blood presuure, 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DBP)、TC、TG、LDL-C、FINS成正相关。T2DM病例数、年龄、BMI、腰围、SBP、DBP、PPG、INS、TC、TG、LDL-C随C3水平增高而升高。在校正吸烟、糖尿病家族史、体育锻炼、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收缩压等多个因素后,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3水平升高增加T2DM发生风险(OR=1.652,95%CI1.004-2.717,P=0.041)。基线血清C3水平在年龄≥55岁、BMI≥24 kg/m2、TC≥5.2mmol/L或TG<1.70 mmol/L的人群中与T2DM发生风险的相关性较强结论:血清C3水平可预测T2DM的发生,且独立于性别、年龄、BMI之外;在年龄较大、超重/肥胖、TC偏高或TG正常的人群中,C3与糖尿病的发生风险有更强的相关性。第三部分脂多糖结合蛋白对2型糖尿病发生的预测价值研究目的:观察血清脂多糖结合蛋白(lipopolysacchride binding protein,LBP)水平升高是否增加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的发生风险。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巢式病例对照研究,以重庆某社区非糖尿病人群为研究对象,收集临床资料并追踪随访5年,分别在基线和随访期间行口服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按1:1选取与新诊断T2DM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匹配的糖耐量正常者作为对照组。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LBP对T2DM发病的影响。结果:在5年随访期间,2541名受试者中新诊断T2DM患者255例,男/女例数为141/114,年龄(61.3±9.9)岁,对照组年龄(61.44±9.8)岁。T2DM组与对照组基线血清LBP水平无统计学差异[(19.78±±6.40)比(20.53±±6.99)μg/ml,p=0.207]。根据血清LBP三分位水平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三组,结果提示随着LBP分位增高,血糖及T2DM发生人数无明显变化。无论是未校正或是校正多因素,T2DM的发病风险均不随血清LBP水平升高而增加。结论:血清LBP不能独立预测T2DM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