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WTO过渡期的结束,中国金融业将全面走向国际舞台,但就目前状况而言,国内金融业挑战多于机遇,比如国内市场运作不规范,交易者对风险的辨识能力不足,特别是国内金融风险研究尚处在半定量化阶段,市场对金融风险的处理和化解能力不足。在向国际规范市场过渡中,上述因素决定中国金融体系必将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在这场变革中金融研究将肩负重大的责任,风险研究更是处于核心地位。在数据研究当中,许多学者认为数据突变,即“跳”是产生高风险的主要来源,因此对中国市场数据中的跳行为及相关的课题的探索对当前的金融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研究数据中跳行为主要有闭式模型和定式模型,通过研究我们发现这两个方向处理跳时都会引起后续数据的失真,特别地,国外数据的跳(跳风险)成份是要少得多,数据相对来说要“稳定”很多,因而他们的模型(如Pan(2002)、Bates(2000)或者Duan(1995))在一定误差范围之内的这些模型预测是可信的,而相对来说,中国市场(或者新兴市场)形成跳和高波动的情形就很多(实证中232交易日就有105个交易日高波动)。数据情况以及主流模型上述不足,决定了我们不能照搬GARCH-Jump、结构模型。
定式模型与闭式模型处理外生跳时,实际上因为模型自身的回归结构,都将外生跳处理成“内生”了。这事实上违背了Merton(1976)提出JD模型时关于跳与连续路径数据独立性的假设,Merton假设潜在地设置了跳与连续数据的可分离性,但是限于当时技术和数据采样条件上的局限以及对跳(Levy Pure Jumps和Compound Jumps)缺乏更加微观的认识,而没有进行直接将跳从数据中分离出来的技术探索。随着高频数据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通过海量采样技术来探究数据过程的微观行为,同时高频数据特性也带来了使跳与连续路径数据分离统计量研究的可能性。Barndorff-Nielsen&Shepherd的BPV方法以及JO的互换方差(Swap Variance)方法为我们提供这种对国内数据的有益尝试。本文行文如下:
第一章在主要介绍目前两个研究跳行为的主流方向国内外情况的同时,也这种介绍了高频数据研究情况。
第二章主要是为后续章节进行铺垫,它主要介绍跳的行为金融学来源,特别强调跳行为的发生跟交易者面临信息冲击时的非理性过程息息相关,也给出跳的初步分类:内生性跳和外生性跳。同时试图在对交易者信息反应时间假设上分析了JD的非线性成因。最后阐述目前主流文献所解释的跳行为现象。
第三章研究闭式模型代表GARCH模型及衍化型GARCH-Jump处理跳数据的能力,我们发现外生的跳行为被模型内在的结构处理成“内生的”。从数据表现上看,定式模型处理带跳的数据过程会引起失真。
第四章主要阐述结构模型历史沿革,这样介绍的目的主要是说明结构模型没有注意到Merton的假设,最后通过引证GARCH-Jump与结构模型之间本质上的一致性,从而间接给出了结构模型在跳行为的处理也会存在一定的数据失真。
第五章主要为第六章实证作思想上和模型上的准备,如跳的分类服务于第六章的聚类分析。而跳的强度和幅度特性研究是为实证的数据调整作铺垫。最后通过研究在高频数据条件下跳行为与连续路径数据之间的边界的可分离性,给出了一些统计量以及控制策略,从而形成了一个实际由统计量、控制统计量(UR、ADF)及控制变量(IMSE)组成的跳辨识系统。
第六章是以浦发银行数据为例给出的模拟与实证,主要以上述统计量及控制变量等形成的算法来分离出跳序列。在这当中,主要以Wing.Chan模型以及Roll(1984)的噪音调整对非对称数据进行了调整,最后使得数据效果有所改善,在得到跳序列基础上,研究发现跳序列不符合跳的强度泊松假设和幅度正态假设,因而对跳序列进行了必要的聚类分析研究,最后实现对数据的预测,从内测和外测结果来看达到一定效果的。同时也实证了国外跳研究的一般文献的所讨论的现象,如杠杆效应、聚集现象、反馈现象等。
文章大体从跳的成因、使用跳扩散方程的缘由、目前主流使用的跳捕捉方程(GARCH-Jump,结构模型)失误的原因分析以及提出对跳分离技术的看法及如何解决数据中实际的问题,最后给出一个实证。文章中可能是创新的地方在如下几处:
1)在EMH与行为金融学关系中阐述跳的非理性成因以及对跳扩散方程初步阐释;
2)GARCH-Jump对跳捕捉能力的探讨,得到一个对GARH-Jump模型的扩展思考;通过发觉结构模型与GARCH-Jump间的通道,从而间接说明了几类结构对于跳辨识的不足;
3)对GMM方法的Hensen条件分析,发现GMM方法不能适用带跳的数据,因而使用分步处理跳扩散方程也是文章必然之选。对BPV及SwV统计量分析并拓展到可以辨识局域范围内的单跳,而不是仅仅把BPV及SwV作为跳群存在与否辨识的统计量。除了一般统计量实践上对对称性和样本量要求的问题,DCJ算法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4)通过对统计量的噪音分析,看到噪音是大量存在于数据中的,而且大大高于西方市场数据的噪音。初步探索产生噪音的成因,并阐述市场最小报价单位设置过大而导致跳的幅度和到达率都有所增加的原理。
5)使用聚类分析技术对跳分类分析,初步讨论该项技术中距离函数与跳微观结构设置的关系。
最后,要补充的是本文力求在思想上和逻辑上对跳分析给出最清晰的线索,力求保持并发展Merton(1976)以及Eberlein(1999)对跳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跳研究重返正确的轨道。
由于时间、篇幅及个人水平等实际情况,本文的跳方面的研究还是很初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