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孟子是我国古代卓越的思想家,在中国美学史上,孟子美学占有重要的地位,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他的审美观基本上继承了儒家创始人孔子的美学思想,并在某些方面有所发挥和深化。其中特别是在孔子“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温柔敦厚的儒家人格理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大丈夫”的理想人格思想,鲜明地倾向于弘扬大气磅礴的阳刚之美。这种至大至刚的阳刚之美正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积极进取、坚忍不拔等崇高的民族精神的体现。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孟子的理想人格思想的美学意蕴展开论述。第一章着重分析孟子的理想人格思想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春秋战国是华夏民族思想文化形成的轴心时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孟子生逢其时,其思想的形成尤其得益于两个最基本的社会条件:一是当时的当权者及其社会对知识分子和知识的高度尊重;二是有稷下学宫这类可以让知识分子自由发表政论和价值观的舞台。第二章主要论述孟子理想人格思想美学意蕴的基本内涵。孟子以“大人”或“大丈夫”为人格理想,他的一些审美观念围绕此轴心而展开。他提出“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在中国美学史上第一次对美的层次进行了划分。理想人格的造就是通过“养浩然之气”来实现的。圣人是先得人心之同者,由此便要求承认有共同美感;在社会领域,这种观念又被他拓展为“与民同乐”思想。孟子追求的最高的人生境界是“上下与天地同流”的审美境界,即冯友兰先生所谓的天地境界。人的内在精神之充实表现于外在形貌就是所谓“践形”。美因而可以说是生理与精神的结合,是形与神的统一。孟子强调通过养气和求放心来成就理想人格。第三章主要阐述孟子美学思想的历史地位。在一定意义上说,孔子的美学观是以“仁-礼”为核心,表现出“内圣外王”的追求;孟子特别重视仁心的确立,在内圣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儒家的另外一位重要人物荀子则更多地注目于礼的遵循,寻求外王之道。庄子和孟子虽然分别为道家和儒家的代表,但都不约而同地关注个体生存,关注人的内心;当然,二者立论的出发点、思维方式、思想气质均有显著的不同,一者追求游于方外,一者要求奋于方内,他们的审美观念各领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