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陕南地区滨临汉水,背负终南,南有巴山,为秦蜀之关键,亦荆襄的门户;万山重叠,实为四塞奥区,形势最为险要;气候温暖,甚宜万物繁衍,物产极为丰富。早在石器时代先民们已在这里从事农业开发,是我国农业起源较早的地区之一,也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在中国农业经济历史的发展中,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发挥了较为重要的作用。正是由于陕南地区明显地具有南北过渡、东西交汇的地理特征,陕南地区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经济、社会、文化,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所以,陕南农业经济的开发,既可以代表南方亚热带稻作农业和北方暖温带旱作农业两种不同的开发模式;又包涵平原、盆地、丘陵、山地四种主要地貌形态的开发特征。其农业开发历史,曾历经先秦、秦汉、三国魏晋、隋唐、宋元、明清六个重要时期;其开发过程呈现出波浪式递进层次;所开发区域由平原谷地渐次向高山密菁处依次递升。同时,该地区海拔垂直差异较大,立体农业特点突出,经济作物种植普遍,并在农业发展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本文主要由七章构成,主要内容略述如下: 第一章 绪论 陕南农业开发史研究在近三十多年中颇受学者的关注,著述较多。有关研究领域十分广泛,包括了陕南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以及种植业结构变迁、移民与农业垦殖、自然环境的变化、农业商品化等方面的研究,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研究体系,深刻揭示了陕南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内容和在中国农业经济中的地位。但是,这些研究对于陕南地区历史上农业经济演变过程和总体发展态势缺乏全面的、系统的把握。本文力求通过对陕南农业开发历史过程的梳理,探索农业发展的内在动力。透析陕南农业开发的整体风貌与发展趋势。 第二章 先秦陕南农业的早期开发 陕南地区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其农业的发端可追溯到七千年前的石器时代。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该地区自先秦时期就成为中原文化与巴蜀文化的交汇之地,因此,陕南的农业开发较早地呈现出稻作农业与旱作农业兼营的特点,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和区位交通的发展,陕南地区的传统农业开始出现,成为了农业开拓、联系南北的中心地带,战略地位凸现,先后被楚、秦反复争夺并进行早期的农业开发。 第三章 秦汉时期陕南农业开发的第一次高潮 秦汉之际,伴随着农业的发展跃进,一陕南地区无论在农业人口的增长、农田水利的兴修,还是在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的改进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出现农业开发的第一次高潮,成为了西汉初期的兴王之地,有“汉室粮仓”之誉。陕南地区出土的东汉时期的破池塘库模型,是水田农业兴盛的生动体现。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时期陕南农业发展的波动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社会最为动荡,战乱最为频繁的时期,陕南地区农业发展在三国时期出现过短暂繁荣后,也遭受了战乱的严重影响。其农业开发总体上处于衰退状态。但是,由于该地区地处山地,与中原地区相比,在一定程度上讲,社会、经济的环境较为稳定,农业生产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首先是中原人民的迁入,加速了陕南地区的牛耕与铁农具推广;其次是氏、羌、撩、蛮等少数民族的入住,促进了山地农业的开发;再次是冬小麦的传入播种,大大改变了原有的农业经济结构,农业耕作逐渐向水旱兼营、稻麦共济转变,农业开发呈波浪式演进。 第五章隋唐五代时期陕南农业开发继续发展隋唐五代时期是陕南地区农业开发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陕南地区稻麦两熟制逐渐成为农业耕作的最主要的方式,为传统农业技术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提高了粮食产量,为陕南地区在后世人口的快速增长提供了物质保证;其次是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与蚕桑业、茶业的兴起,推动了农业商品化的较早出现和发展;再次是舍田经济的兴盛,提高了土地使用率,开了山地农业开发的先声,农业开发的深度和广度得到大大的拓展。 第六章宋元时期陕南农业的全面发展宋元时期,作为农业开发的基础一人口出现了较快的增长,为农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同时,由于陕南地处战略形胜之地,宋王朝在此进行了大规模的屯田。增修水利工程,倡行稻麦两熟制,发展梯田农业,重视农业的多种经营成为宋元时期陕南农业开发的主体。 第七章明清时期陕南农业的深度开发明清时期是陕南农业全面开发的时期,其农业开发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流民、移民的迁入和大规模的农业垦殖加快了开发的步伐;二是稻麦两熟制在陕南全境的推广和水稻种植面积的扩大提高了粮食产量,为农业商品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三是玉米、马铃薯等耐寒作物的引种促进了农业开发向高寒地带的拓展;四是水利设施的兴修与凿井灌溉技术的应用使更多的土地成为良田沃土;五是土特产品的开发利用和手工业兴盛促进了市场的繁荣与农业商品化的发展,进而孕育出资本主义的萌芽;六是农业垦殖过程中原始的、落后的抛荒制耕作方式导致了陕南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使生态环境遭到无以复加的破坏,并形成野蛮耕垦与环境破坏的恶性循环,从而制约了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