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公司治理结构在改善公司绩效和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融资结构理论和公司治理理论的融合发展表明,债权融资对公司治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在中国,上市公司是偏向于股权融资,大量的实践表明,股权融资并非一种理想的融资手段,目前大量的上市公司开始尝试进行债权融资,一定的负债是企业经营积极的信号,表明企业未来发展空间更大,而过高的负债会带来破产的危险,特别是我国上市公司高负债与低绩效、高绩效与低负债并存从而导致负债融资的公司治理效应恶化这一不合理的现象,以及债权人面临严重的代理成本和损失问题,这些都使研究债权融资的公司治理效率及其机制问题显得十分重要。
由于国内很少有学者对资本结构的治理效应——债权的治理效应进行实证分析,本文首先阐述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债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理论分析,这里主要从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治理结构对资本结构的影响,同时借鉴发达国家——日德模式债权治理的成功经验,日德模式的主银行制度有利于债权人对企业的监督与治理,从而提高债权治理的效率。同时众多理论表明,债权融资是有利于公司治理。那么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债权治理效率究竟怎样?如何提高上市公司的债权治理效率?本文将在债权治理效应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分析基础上,通过对我国的380家上市公司在2001-2004年共4年1520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尝试对这些问题做出初步回答,得出我国债权治理效率与公司治理负相关,这说明实证结果是有悖于债权治理是有利于公司治理的原假设,主要原因为债权债务的虚拟关系、债权人处于弱势地位,破产机制不健全以及商业银行改革不到位,这就要求建立主银行制度,增加银行的实力,政府不应该操纵作为债权人的银行对企业的监管与治理,政府应该是重视银行的作用,金融体制改革离不开宽松的外界环境。引进有实力的机构投资者,因为机构投资者实力比较强,有比较成熟的监管和治理经验,在引进资金的同时,机构投资者的监督机制有利于激励和约束管理者,使其努力工作。企业同时发行债券,由于债券的债权人是“大众”,这就无形中形成一种硬约束,可以消除债权债务关系的虚拟性。最后对上述理论和实证分析做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