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货币政策是指货币当局通过对短期利率、再贴现率等操作工具的调节影响货币供应量、长期利率等中介目标进而影响经济活动、实现一定的最终经济目标,包括充分就业、稳定物价、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货币政策是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特定时期内制定实施合适的货币政策能够促进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然而,在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为目标的新时期,货币政策的制定不仅要考虑对经济总量的调控,更要兼顾经济结构的调控。在这样的背景下,货币政策的实施既要满足经济增长对流动性的需求,又要确保经济结构能够得到优化,而经济结构的优化又可能在一定时期内影响到经济增长和社会就业等目标,因此兼顾总量与结构调控正是当前我国货币政策工具亟待突破的难题。当前,我国货币政策工具可以细分为三类: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和补充型货币政策工具。数量型工具包括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贷款和公开市场业务,其中中央银行贷款分为再贷款和再贴现;价格型工具包括利率和汇率;补充型工具包括直接信用控制和间接信用控制,其中直接信用控制包括信用配额、业务干预、利率限制等,间接信用控制包括道义劝告、窗口指导等。各类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对促进我国经济增长、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兼顾总量调控与结构调控的经济转型背景下,各类货币政策工具却存在着多种局限。存款准备金工具的实施会间接影响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未考虑到不同区域金融实力差异,同时工具本身的设计存在缺陷;中央银行贷款倾向总量控制,而再贴现率的价格引导作用较弱,政策导向作用不明显;公开市场业务政策主体缺乏独立性,交易主体单一,其操作标的和操作方式存在缺陷;利率政策效果偏长期且结构调控的力度不够,利率市场化进程缓慢,政策时滞长;汇率单边升值后果不利,“汇率—利率”互动效应影响政策预期效果。总之,当前我国的总量问题与结构问题交错并存,而货币政策总量调控仍旧存在着不足,结构调控更是艰难。因此,在兼顾总量与结构调控的背景下,我国货币政策工具应当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在存款准备金工具方面,央行应当要充分利用其稳定M2/GDP,适时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完善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动态调整机制;在中央银行贷款工具方面,要根据经济增长的目标控制中央银行贷款总量,同时要根据结构调控的要求设置差别化的贷款利率和额度;在公开市场业务工具方面,要推动债券市场发展,提高社会直接融资比重,完善中央银行票据工具操作方式和机制,加大回购操作的力度和频率;在利率工具方面,要设计多层次的贷款基准率体系,加强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管理,提高金融机构自助定价能力;在汇率工具方面,要实施人民币汇率目标区制度,促进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在货币政策工具作用机制方面,应当要确定合理的货币政策时滞,明确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各类主体的职能。此外,在其他政策工具方面,补充型政策工具应当要继续实行“窗口指导”等限制性措施,优化信贷资源配置,引导金融资源流向经济瓶颈领域和薄弱环节;财政政策工具应当要实施结构化减税优惠政策,降低微观主体转型成本,根据结构调控要求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搭建转型企业产品销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