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调查特发性膜性肾病(Ⅰ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 y,ⅠMN)患者中医证型的分布情况,探讨其中医证型的分布特点及与病理、生化指标的相关性,为临床上中医药防治ⅠMN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10月至2017年1月间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及病房就诊的ⅠMN患者280例,依据最新版中医证型辨证参考标准及相关文献资料,制定出“ⅠMN中医证候调查表”,采用问卷调查研究的方法,记录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籍贯、原发病情况、中医四诊信息以及实验室生化指标等,根据新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辨证分型标准进行辨证分型,将其分为本虚证(脾肾气虚证、肺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气阴两虚证)和标实证(湿浊证、湿热证、水湿证、血瘀证),将整理所得的病例资料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7.0版软件进行医学统计分析,对ⅠMN患者中医各证型分布规律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1)不同中医证型的分布比例分别为:脾肾气虚证(30.7%)、脾肾阳虚证(38.2%)、肺肾气虚证(10%)、肝肾阴虚证(7.9%)、气阴两虚证(13.2%);实证以血瘀证(40%)、湿浊证(32.8%)为主。(2)病程长短不同,各中医证型组之间例数构成存在显著差异(p<0.01),其中脾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患者的病程较短,其次为肺肾气虚证、肝肾阴虚证,气阴两虚证患者的病程较其它组长。(3)ⅠMN患者的肾脏病理分期以Ⅰ期、Ⅰ-Ⅱ期、Ⅱ期多见。脾肾气虚证主要见于Ⅰ期(39.5%)、Ⅰ-Ⅱ期(30.2%)、Ⅱ期(23.3%),比例呈依次递减现象;脾肾阳虚证也在Ⅰ期(16.8%)、Ⅰ-Ⅱ期(29.9%)、Ⅱ期(43.9%)多见,比例呈依次递增现象;气阴两虚证主要见于Ⅱ期(27%)、Ⅱ-Ⅲ期(37.8%);肺肾气虚证、肝肾阴虚证分散见于各期中。(4)中医证型与生化指标的相关性:脾肾阳虚证ⅠMN患者的24h尿蛋白、血肌酐水平明显高于脾肾气虚证、肺肾气虚证和肝肾阴虚证(p<0.01),血浆白蛋白明显低于肺肾气虚证、肝肾阴虚证(p<0.01);气阴两虚证ⅠMN患者的血肌酐水平明显高于肺肾气虚证、肝肾阴虚证(p<0.01),血白蛋白明显低于肺肾气虚证、肝肾阴虚证(p<0.01);脾肾气虚证的ⅠMN患者的血肌酐水平高于肺肾气虚证(p<0.05)。各中医证型之间总胆固醇水平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1)ⅠMN虚证中医证型分布以脾肾气虚,脾肾阳虚证为主。实证以血瘀证、湿浊证多见。(2)ⅠMN的病理分期以Ⅰ期、Ⅰ-Ⅱ期、Ⅱ期为主,其中脾肾气虚、脾肾阳虚主要分布于Ⅰ期、Ⅰ-Ⅱ期、Ⅱ期,气阴两虚证主要见于Ⅱ期,Ⅱ-Ⅲ期。(3)ⅠMN的中医证型与24h尿蛋白、血肌酐、血白蛋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