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翻译研究往往偏向原文本对翻译的决定作用,常常忽视译者自身对翻译的影响,使得译者地位边缘化。然而随着近年来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本身在翻译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得到显化,译者主体性研究逐渐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本论文拟从译者主体性视角,基于英汉文本,采用文本分析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别从受动性、主观能动性和为我性(目的性)三个方面对张爱玲《桂花蒸阿小悲秋》自译与他译进行比较研究。《桂花蒸阿小悲秋》是张爱玲写作风格长于尖刻讽刺、冷峻幽默而又灵慧轻盈、孤寂无奈的最好诠释,是她的偏爱之作,并自译为Shame,Amah,收录于聂华苓1962年编著的《中国女作家短篇小说集》。该小说的他译作Steamed Osmanthus/Ah Xiao’s Unhappy Autumn,由澳大利亚汉学家Simon Patton翻译,收录在Eva Huang2000年主编的《译丛文库》。无论是自译还是他译,都为张爱玲作品走向国际舞台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然而,对此的相关比较研究,翻译研究界尚未涉及。因此,本文拟立足译者主体性视角,并基于汉英语料,运用文本分析工具,从受动性、主观能动性和为我性三个方面对《桂花蒸阿小悲秋》的自译作和他译作进行对比分析。本文主要采用两种研究方法。首先,本论文主要采用了比较分析法,分别从受动性、主观能动性和为我性(目的性)三个方面,张爱玲《桂花蒸阿小悲秋》自译与他译中的翻译策略及翻译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并加以阐释说明。其次,借助于文本分析软件,实现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通过对分析软件所得数据,如词形、词符、形符比及标点符号出现频率等,进行统计分析,呈现自译者与他译者在《桂花蒸阿小悲秋》的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发挥之不同。除了引言和结语部分,本文主要包括三个章节。引言部分简要说明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方法及研究价值;第一章,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对自译以及张爱玲作品的翻译研究情况。第二章,作为本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述介了译者主体性理论。第三章,立足于英汉语料,借助文本分析软件Hyconc V3.98和Antconc3.4.3,对所得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别从受动性、主动性及为我性三个方面对《桂花蒸阿小悲秋》的自译和他译进行对比分析,诠释两者之间译者主体性差异之所在。最后为结语部分。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后发现,自译作言简意赅,自由洒脱,译者主动性介入较为明显,译者主体性比较张扬;他译作通顺晓畅,严谨工整,忠实再现原文风貌,译者主动性介入并不明显,译者主体性有所受制。相关对比研究且待于进一步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