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说是文学领域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经典文学作品凝聚着作者匠心独具的语言创作魅力、奇妙构思的复杂情节发展,也能反映作者敏锐的社会观察能力和呼唤道德,引发严肃思考的现实问题。钱钟书先生的作品《围城》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享有盛誉。自发表以来,各种评论接踵而至,从未间断过。1979年,经由珍妮.凯利和茅国权合译的版本在美国出版,同样引起了国外读者和汉语研究者的强烈反响和广泛好评,并被西方读者认为是当代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小说之一。 伴随着英译版本的出现,《围城》在文学翻译中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钱钟书先生充满讽刺幽默,又富含中国文化信息的对话创作成为汉译英文学翻译讨论的热门话题。本文在借鉴前辈研究的基础上,尝试由珍妮.凯利和茅国权合译的版本提供的对话翻译文本为研究对象,借用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原则,诠释他们的翻译策略实施的原因及目的,旨在揭示小说对话翻译中不可忽视的交际效应和跨文化传递以及译者用心良苦的补偿方式。 该文首先将全文中出现的对话内容采取了系统的量化统计,继而依据语言信息和表达方式进行分类,将文中大约一百二十六处对话内容划分在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两大范围。 在语义翻译中,成语和习语的数量最为庞大,特征也最为明显。在《围城》源文本中,成语和习语在传达人物特征的同时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这些均源于我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介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译者在成语和习语的翻译中多采取了还原源文本的语义翻译策略,力求在翻译的同时能够尽量保留源语言的特色和文化。在交际翻译中,译者则将对话进行各种形式的添加或变形,采取了更加适应目标语读者的用词和表达,通过这种翻译手段力求达到与目标读者流畅交际的目的。在交际翻译对话中,译者更加注重情景语境和人物特征的影响,在翻译的过程中并不将保留原文特色作为唯一指导,而是以目标读者为参照,使对话翻译更加适应英语的表达。 经过剖析,本文得出在《围城》对话翻译中,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源于其特定的文化信息传递和情景交际。客观地说明不同策略在小说对话翻译中的交替运用是由其具体特点所决定的,即使在同一文本中,译者也应当依据不同的对话内容和特点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本文旨在于为其他文学作品的对话翻译提供一些借鉴和帮助。